港股失守百天线! 专家技术分析25000点攻防 提两大支持位可建仓

撰文: 郑文玥
出版:更新:

恒指随天气渐寒,数日震荡走低,失守100天移动平均线的重要支持位。而重磅企业接连释出业绩,大多绩后即挫,即便胜于预期,市场反响亦未“收货”,25000点关口的攻防战箭在弦上。

专家结合技术走势分析指,大市当前未跌够,不过下行的空间已有限,明言有两大重要的支持位,触及即可部署建仓,关键是要识拣,更豪言“明年上30000点应该就没有难度”。

参考较细移动平均线 短期呈利淡信号

纵观港股近来走势,自10月初高见27300点,便后继乏力,早先众望所归的28000点似乎渐远。华赢东方(亚洲)控股研究部董事李慧芬明言,大市从年初的18600点左右,一路上涨至今,涨幅已算显著,料今年剩下的时间将偏淡,等到明年初才会组织下一轮升浪,据其个人观点,“明年上30000点应该就没有难度”。

本周三时,代表10天移动平均线的红线,与20天移动平均线的绿线,近乎横向平行。(彭博截图)

话虽如此,短期的淡进市况仍惹人心惶惶,以移动平均线看来,周五恒指跌穿100天线,即对应25600点左右位置。李慧芬周中即指出,100天线一定会跌穿,只是不会一次即穿,而是会先行反弹至26300点左右,再向下掉头。

她解释称,市场普遍使用的10天、20天线等指标,形态尚不算明显。但根据其个人经验,7天、19天线反而是更为敏锐的指标,会更为快速地反映市况。结合图形观察,可见周三时10天与20天线,尚可算作横向平行;但对比之下,7天线已经明显呈现下降形态,作为日数较少的“短线”,大有跌穿19天“长线”的态势,属利淡信号。

本周三时,代表7天移动平均线的红线,已经有向下跌穿代表19天线的绿线的趋势。(彭博截图)

两大关键支持位 不担心破坏整轮升浪

因此其认为,若论支持位,第一关应先望24700点。她解释称,该位置是今年4月因关税危机暴泻之前,上一轮涨势的顶部位置,此后走势一浪高过一浪,因此论及回调,大概率是前阻力位变支持位。

而即便该位置失守,若视乎2022年至今的周线图形态, 近年的周线走势,已近乎形成“圆底”,分界线约为23500点,因此料该位置的防守应相当稳固,不必担心会破坏整轮升浪。

李慧芬表示,视乎2022年至今的周线图形态, 近年的周线走势,已近乎形成“圆底”,分界线约为23500点,料为重要支持位。(彭博截图)

建仓先吸高息公用股 科技股青睐两大行业

至于回调到上述24700的第一个支持位,投资者确乎可以部署买入,不过李慧芬就直言提醒,针对不同的板块,建仓需区分先后次序,排在第一梯队的,定是稳阵的公用收息股,例如内银、电讯等股份。

一方面波动市况下,无人敢断言支持位定可稳企,不排除睇错市,而收息板块即便股价下跌亦输蚀有限,因此回调时最宜先买。另一边厢,市场热炒的科技股,上升市况时固然升幅惊喜,但近来是行业的整体回调,届时未必已经跌完。

李慧芬表示,回调至关键支持位建仓时,首选高息公用股。(资料图片)

李慧芬形容,科技发展未来的趋势,这点不会改变,只是科技股早先被炒卖得太过分,近期的主角不是它们。自Deepseek惊艳全球,资金涌入相关板块炒卖,因此早先升过几多,如今便会回吐几多,是板块的整体调整。因此无论是否真实反映于公司业绩,都会遭受抛售,不适合当下捞底。

如若要建仓,需要等到积极的信号,例如形成“三底”等形态,且拣股方面,其更青睐发展AI的必需品领域,即芯片等硬件公司,如中芯国际(0981)。此外,生科医药股亦都值得关注,不过目前也正处于回吐,需待跌势完结。

在科技板块内部,李慧芬更青睐中芯国际(0981)等芯片公司。(资料图片)

伍礼贤:料多空头均不进取 科企业绩影响有限

光大证券国际证券策略师伍礼贤也表示,料港股年底之前呈现区间波动。一方面,美国12月减息的机会下降,兼之以中日关系紧张,上升的动力不足。

但另边厢,港股自高位已有1000点的回调,再大幅调整的空间有限,尤其是港股在环球股市的估值都属偏低,因此短期市况欠明朗,市场对于看涨和看跌的取态,都未敢进取。

而近来适逢科企密集发布业绩,下周阿里巴巴(9988)与美团(3690)将接力放榜。伍礼贤表示,从腾讯(0700)、小米(1810)业绩公布后的市场反应看,资金相对不似此前活跃,即便胜预期,也未必会带掣股价向上。

他指出,市场对于下周,阿里与美团业绩期待不算高,料对市场波动直接影响有限,仍建议以大市点数为参考,跌至约25000点左右的支持位,即可考虑建仓,首选阿里、腾讯。

伍礼贤料港股年底之前呈现区间波动,优质科技股仍值得低吸。(资料图片)

未离场投资者视成本 高位入市不必“割肉”

至于手中揸住货,未及时离场的投资者,现时似乎处于“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尴尬位置,两位专家均建议需区分入市成本价,如若已经获利可观,可在回弹至26000点楼上即减持,待到调整结束再重新建仓。

不过,若是买入在高位,则以按兵不动为宜,无需“割肉”,亦不建议再加码平衡成本价,而最好等到整轮调整完,再部署加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