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依赖芯片进口的美国遇上特朗普关税 是必要之举还是开错药方?
对关税情有独钟的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又译川普),近期将矛头指向芯片产业。8月初,他扬言将对进口芯片加征100%关税,仅对愿意在美设厂的企业作出豁免。不足两周后,他又出尔反尔,声称芯片关税可能提高至200%、300%。关税无疑是特朗普针对芯片进口依赖问题所开出的一记“猛药”,但能否达到他心中念念不忘的“制造业回流”效果,现时仍充满变数……
上月,特朗普在白宫活动上发出100%关税威胁的同时,还警告企业说:“如果你已经承诺要在美国建厂,或者正在建设中,那就不会被征收关税。但如果你只是声称要建却没有实际行动,那我们会回头把之前的关税算清楚,累积起来,之后向你收取。你必须得付这笔钱。”
特朗普其后在前往阿拉斯加、准备与俄罗斯总统普京(Vladimir Putin)进行会面的途中,又改变了先前对芯片关税率的说法。他在空军一号上对记者表示,政府很快会公布更多关于芯片关税的细节,并称关税率或会远高于先前的提案:“我可能会把税率定为200%、300%。”
目前,美国知名的半导体公司如英伟达(NVIDIA)、AMD等,早已采取芯片设计和制造分离的模式,以提高生产效率。这些公司主攻芯片的设计创新,而将制造环节外包给成本较低的海外代工厂。这种产业分工虽然让美国在芯片设计领域遥遥领先,但也导致其在芯片制造方面逐渐失去优势地位,使台积电(TSMC)、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等专注于晶圆代工的企业,主导了全球芯片制造,让特朗普开始心急想将芯片制造带回美国。
芯片关税的盘算:制造业回流、国安问题
芯片、半导体正迅速成为全球范围最令人垂涎的产品,它们或许不会像香料贸易或石油贸易般改变版图甚或引发战争,但在过去几年,价值6000亿美元(约4.67万亿港元)的芯片贸易,已成为全球围绕安全和经济主导地位讨论的焦点。
而特朗普对芯片征收关税的原因包含了多方面考量,但对于在芯片制造领域失去竞争力的美国来说,最核心的目的,无疑是想促使芯片制造回流美国,重塑全球半导体的供应链。
加拿大TechInsights公司副主席Dan Hutcheson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其首要目标是扭转美国制造业的成本劣势,并将其转变为优势。这主要针对的是那些没有在美国投资的公司。而对于符合特朗普将制造业带回美国目标的实体,关税豁免权是可以协商的。”
另一大考虑是国家安全。2024年,美国进口了价值超过600亿美元(约4,667亿港元)的半导体,其中逾500亿美元(约3,889亿港元)来自亚洲,主要供应来源地包括台湾、马来西亚、越南、韩国等。其中,台湾向美国出口了价值约120亿美元(约933亿港元)的芯片,占比最大。
对芯片进口的严重依赖,让美国不禁担心假如外部供应中断,会带来安全风险。特朗普亦早在今年4月,就出于国家安全的担忧,指示美国商务部根据1962年《贸易扩张法》第232条,对半导体产业展开调查, 该条款赋予总统权力去限制被视为威胁国家安全的进口商品。
从补贴鼓励变成关税威胁……
问题是,芯片行业同时也是个非常脆弱的生态系统。原因是其供应链错综复杂,且充满了瓶颈。随着拜登和特朗普之间的权力交接,为供应链带来了剧变。
2022年,拜登(Joe Biden)政府签署芯片法案(CHIPS Act),该法案主要是通过提供补贴,以吸引半导体公司在美国建芯片制造厂,此举已成功招商台积电、三星等公司在美设立芯片项目。然而,特朗普批评拜登政府“以补贴吸投资”的举措是浪费,并称要鼓励芯片产业前往美国,只需要征收关税。
“我们没必要给他们(芯片企业)金钱。我们只是想保护我们的企业和人民。他们会来的,因为如果他们在美国建厂,就不用支付关税。”特朗普说。
特朗普祭出芯片关税,不仅象征美国产业政策从“激励导向”转向“威逼驱动”,更揭示出其意图以惩罚性手段重塑全球芯片供应链。表面来看,征税不但能为美国政府带来收入,也确实会对企业构成压力,迫使其加码在美投资——苹果(Apple)公司便已表态,将追加1000亿美元(约7,776亿港元)的国内投资。
关税真的是“灵丹妙药”?
关税威胁措施的成效目前言之尚早,但它却有一个明显的“副作用”,就是成本上升。美国较高的生产成本一直是外国芯片制造商面临的核心问题,而芯片关税措施并不能缓解此困境,反会火上浇油。《芯片战争》一书的作者米勒(Chris Miller)曾指,芯片关税带来的利润率下降起初或由企业承担,但其实长期来看,公司会逐渐转嫁成本,真正承受代价的将是受关税影响最大的将是美国及其他地区的消费者。
当前,大多数芯片仍然依赖全球采购的材料与专业设备,如果突然对进口芯片征收100%关税,就可能导致整体成本飙升、生产计划延迟,进而推高消费端价格。即便是在美国营运的企业,若其生产线依赖海外采购的零件或材料,也难以幸免。
除了成本压力问题,劳动力限制也凸显半导体生产美国化的复杂性。台积电此前虽因《芯片法案》获得66亿美元(约513亿港元)补贴资金,用以支持其在亚利桑那州的工厂建设,但由于技术工人短缺,该工厂建设进度之后有所放缓。该公司最终不得不从台湾调派数千名员工,以确保项目如期推进。可见芯片产业即使有资本投入,专业知识和供应网络整合仍然至关重要。
经济学人智库全球贸易首席分析师马罗(Nick Marro)向半岛电视台表示:“目前尚不清楚美国政府是否有能力有效执行这项(芯片关税)政策。而且也没有明确的指导说明这些关税实际上会是什么样子。”
倘若芯片最终被纳入关税计划,电子、家电、汽车等行业则全将难免冲击。米勒重申:“关税在一定程度上是一项合理的芯片政策,但最终可能会使高阶芯片价格过高,从而扼杀美国引领人工智能热潮的机会。”在美中科技竞争加剧的当下,芯片、半导体已逐渐占据了中心位置,尤其是因它们在人工智能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或许对特朗普和美国而言可能是得不偿失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