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稀土产业称霸全球 邓小平以外还有幕后功臣?

撰文: 王海
出版:更新:

中国近月收紧向全球出口稀土,让不少西方领导人惊觉中国在稀土生产和提炼扮演主导地位。据美媒报道,邓小平1992年曾讲过:“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这句话让不少人认为邓小平是今日中国稀土称霸全球的主因,但有分析提到,前副总理方毅是真正的“幕后功臣”。

中国稀土储量位居世界首位,其中80%的稀土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的白云鄂博地区,白云鄂博矿是世界罕见的多金属共生矿。从1978到1986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方毅,曾七次来到包头进行调研,为中国稀土资源开发做出重要的贡献。

据《纽约时报》的报道,在过去近半个世纪,稀土一直受到中国政府领导层的高度关注。

在毛泽东治下的27年间,他当时较重视提高中国的钢铁产能,却较少关注其质量。结果导致生产大量质量较差的钢铁,而且无法满足工业用的需求。

在上世纪40年代末,英国和美国的冶金学家研发出一种技术含量较低的方法来提高球墨铸铁的质量,这种材料其后被广泛用于管道、汽车零件和其他产品。

2013年2月2日,中国白云鄂博稀土矿。白云鄂博是中国内蒙古的一个矿业小镇。镇北部的矿区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稀土金属矿床之一。(Getty)

个中秘诀在金属仍处于熔融状态时加入少量的稀土元素铈。这是稀土金属早期在工业方面的应用之一。而且与大多数稀土金属不同的是,铈从矿石中进行化学分离相对容易。

方毅是中国稀土发展重要推手

邓小平在1978年成为中国的最高领导人后,迅速开始整顿钢铁行业。他当时任命技术专家型官员方毅担任副总理,同时兼任中国科学院院长。

据报道,1978年7月,方毅第一次来到包头;他率领当时中国最好的地质学家和科学家前往当地调研。这座位于内蒙古的城市不仅拥有巨大的钢铁厂,附近还有全国最大的铁矿。在毛泽东时代,包头为中国的坦克和大炮生产大量钢铁,但方毅与团队做出了一项重要决定,不仅要从这座矿提取铁,还要提取其他矿产资源。

1978年1月1日,德国科隆,图为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参观太空实验室模拟器。(Getty)

包头的铁矿石矿床中蕴含大量的轻稀土。除了可用于球墨铸铁和玻璃制造的铈,还包括石油精炼所需的镧。

矿床中还蕴藏像钐等中稀土。美国在70年代已将其用于制造超音速战机和导弹电机必需的耐高温磁体。

在包头博物馆陈列的文献中可以看到,方毅在1978年视察包头时就断言,“稀土在钢、球墨铸铁、玻璃陶瓷、军工、电子和新材料等方面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979年,中国时任副总理方毅率团参观美国麦道飞机(McDonnell Douglas)旗下飞机生产工厂的报道。(网络图片)

当时正值中美建交,在两国关系大幅改善的背景下,方毅在包头结束考察后不久,就率领中国的顶尖工程师团队拜访美国最先进的工厂,其中包括洛歇马丁(Lockheed Martin)和麦道飞机(McDonnell Douglas)在洛杉矶附近的工厂。

1979年1月,方毅以副团长的身份陪同邓小平访问美国,与卡特总统(Jimmy Carter)共同签署中美科技合作协定和文化协定。《中美科技合作协定》为期5年,它规定中美将在平等、互惠和互利的基础上,在农业、能源、空间、卫生、环境、地学、机械等科技领域以及管理、教育和人员交流等方面进行合作。

它鼓励中美两国政府机构、大学以及其他组织和机构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并建立科学和技术合作联合委员会机制。此外,方毅与美国总统科学顾问普雷斯签署两国在教育、农业、空间方面开展合作的换文。方毅亦与美国能源部部长施莱辛格签署两国在高能物理方面的合作协议。

80%的稀土在包头市的白云鄂博地区

据包头档案信息网,以“三大共生矿的资源综合利用为试点,大力推动以科学技术促进工业的振兴和发展”,是方毅根据加快国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提出的创造性工作思路。

这三大共生矿指的是四川攀枝花钒钛铁矿、内蒙包头白云鄂博矿和甘肃金川镍矿。攀枝花铁的储量近百亿吨,居全国第二位,共生的钒、钛储量分别占全国的58%和90%,钛储量居世界前列;白云鄂博矿富含铁、铌、稀土,稀土储量居世界第一;金川矿的镍储量约占全国储量的70%,还有钴、金、银等贵金属。三大矿是名副其实的聚宝盆。稀土、钒、钛、镍等都是国家建设所急需的重要物资。

2020年7月29日,中国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图为中国稀土集团有限公司大楼。(Getty)

但是,这三个矿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重要原因就是它们都是共生矿。共生矿体在未变成单体金属前,几乎就是一堆废石。由于分离技术不过关,这三个矿从建设开始就年年亏损,每年国家补贴大量资金,而且环境污染严重。方毅亲自抓三大共生矿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为此曾七次到包头调研。

中国成功开发具价格优势的稀土分离技术

据《纽约时报》的报道,在自然界中稀土金属紧密共生,尤其是重稀土元素的提取,需经多道化学工序分离,其中亦需消耗大量的酸。

在上世纪50、60年代,美国和苏联曾研发出类似的分离工艺。但技术成本高昂,不仅需配置不锈钢分离槽及管道系统,更需依赖昂贵的硝酸制剂。

曾在北美几间最大稀土企业担任行政总裁的化学工程师Constantine Karayannopoulos表示,中国政府当时指示科研机构开发低成本方案。中国工程师其后发现使用廉价塑料和盐酸分离稀土的技术。

图为内蒙古白云鄂博稀土矿场。(Reuters)

由于成本优势与较为宽松的环境监管制度,中国的稀土提炼厂在价格上辗压西方的竞争对手。面对日益严格的环境法例,西方的稀土提炼厂几乎全部关门大吉。

与此同时,中国的地质学家发现,中国拥有全球近一半的稀土储量,包括中南部地区丰富的重稀土资源,这种资源对生产汽车、医疗影像及其他领域所需的磁铁都极具价值。

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中国的稀土提炼工程师成功攻克重稀土的分离技术,这让中国在重稀土生产上几乎傲视全球。

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时曾表示,“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

图为前中国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左)与前副总理方毅(右)。(Getty)

而获邓小平提拔的方毅,他每次来包头都是夜以继日地工作,白天参加会议听汇报或下企业视察,晚上找有关方面的领导或专家开会研究。同事担心他的身体吃不消。他说,“我们这些人还能来包头几次?很有限了,年龄不饶人,身体不饶人。我们书记处的这些人,都懂得时光的可贵,有限生命的可贵。”

正是方毅这种敬业精神,让他成功在短时间内将三大共生矿这个具有突破性的、以科学技术促进工业振兴和发展全局的试点取得巨大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