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25岁女惨遭家暴全身伤死亡 中国家暴致死悲剧一再上演?
河北省一名25岁女子疑似遭丈夫家暴致死,再次将中国家庭暴力频发的问题推向舆论的聚光灯下。
事缘河北孟村公安局8月24日通报称,8月22日接到报警指某小区发生一起刑事案件,致25岁的刘姓女受害人死亡。经法医检验,刘女士的死因是钝性外力作用导致颅脑损伤。
根据通报,警方随即将刘女士的26岁丈夫金姓男子,以及涉嫌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的48岁张姓女子即男子母亲抓获,并采取刑事拘留强制措施。
通报还称,警方正会同妇女权益保护部门,对刘女士被家暴相关情况开展调查。
河北25岁女疑遭家暴致死丈夫被刑拘 家姑涉毁灭、伪造证据同被捕
试图用死亡证明掩盖真相?目前,官方并未披露更多细节,但网上已经流传出大量有关这起事件的时间线和内幕消息。
据《潇湘晨报》报道,一名与女方家属关系密切的知情人士透露,刘女士是在8月21日晚上出事的,隔天送医时,医院开出的死亡证明写著“心梗”。
但知情人士称,现场看到的刘女士“鼻青脸肿、眼圈乌黑,身上新伤旧伤并存”。这让家属无法接受“心梗”这个说法,坚持要求进一步检查。经检测,刘女士脑部出血、腰部骨折、肺部也受了伤。
这一细节传出后,外界立刻联想到刘女士的婆婆,也就是通报上那名涉嫌协助毁灭证据的张姓女子,或许与这份死亡证明有关。这是因为有知情人士向媒体透露,这位婆婆是某家医院的B超医生,至于是否就是受害者所送去的同一家医院,暂时无法确定。
据报道,知情人士甚至声称听说刘女士的家翁是某医院的前院长,同时也有网民传言称其家翁是当地财政局高层。这些信息截至目前都未能核实。
目前并没有确凿证据证明医院开出“心梗”死亡证明和金姓丈夫父母的身份背景存在关联,但不少网民已质疑“心梗”之说是在刻意掩盖真相,并呼吁官方彻查医院的责任。
与此同时,更多劲爆的内幕消息在网上发酵。刘女士的弟弟称,她自2021年结婚以来长期遭受丈夫家暴,家属还掌握录音证据,只是暂时不便公开。
她的叔叔则爆料,这场悲剧与婚姻破裂有关:丈夫因小三怀孕逼迫离婚,刘女士为了3岁的孩子坚持维系婚姻,最终却赔上性命。
案件曝光后,舆论瞬间炸开,相关话题迅速冲上微博热搜第一。大量网民痛斥男方的行径,直言“这就是故意杀人”,“家暴这两个字是在保护施暴者”。中国演员姚晨也在微博发声称,“家暴”这个词的发明,让暴力行为的危害性被“温情化”,并强调“家”不应成为暴力行为的“保护伞”。
还有人直言,如果法律无法保护婚姻中的女性,那结婚只会让人心生恐惧。“家暴新闻一天一个,还谈什么提升结婚率、生育率?简直是痴人说梦。”
法律之下,家暴为何仍高发?
事实上,中国有针对家暴问题的立法。2016年3月1日起实施的《反家庭暴力法》,明确界定了“家庭暴力”的范围:不仅包括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等身体暴力,也涵盖长期的辱骂、恐吓等精神侵害。
公益律师吕孝权在接受联合国新闻门户网站“联合国新闻”采访时指出,《反家庭暴力法》基本上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反家暴制度体系,但所有问题并非仅靠一部法律就能解决。
现实也印证了这一点。中国全国妇联数据显示,中国约有三成已婚女性遭受家暴;平均每7.4秒,就有一名女性成为受害者。
丈夫用钢尺、皮带家暴太太 更用“渌面水”呛死她!家属要求重判 云南怀孕3个月女子受家暴 惨被暴躁夫踢孕肚、打致鼻血四溅
北京为平妇女权益机构的统计数字更触目惊心:2016年至2019年间,中国至少发生了942起与家暴相关的命案。
中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也披露,近年来的家暴案件中,10起里就有8起涉及故意伤害、故意杀人和虐待。
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一出出沈重的悲剧。比如2020年9月,藏族网红拉姆在直播中被前夫泼汽油点燃,重伤半个月后离世。她在长达十几年的婚姻里长期遭受家暴,但为了孩子选择沉默。等到她鼓起勇气报案,警方却没有采取行动。即便离婚后,她依旧没能逃出暴力的阴影,最终命丧前夫之手。
藏族网红直播中被泼汽油点火 重度烧伤惨死 暴力前夫被判死刑
而有些案件虽然没有致人死亡,但受害者所承受的痛苦并不亚于死亡。四川一名谢姓女士在两年内被前夫家暴16次,身上留下21处大大小小的疤痕,内脏受损严重,余生不得不依赖粪袋生活。
女子孕后遭家暴16次需终身佩戴粪袋 称丈夫曾言要杀她冀法院重判
去年,成都市武侯区法院判处施暴者11年有期徒刑,但这个判决不仅没能抚平谢女士的伤痛,也未能让公众信服。不少网民直言判刑过轻,担心他出狱后还会报复,“造成这么重的伤害,应该判死刑啊”。
家暴为何总被当作“家务事”?
根据北京为平妇女权益机构的统计,2024年中国检察机关因家暴犯罪逮捕490余人、起诉410余人。截至同年10月底,各级法院累计作出近2万6000份人身安全保护令,数量在过去九年里整体呈上升趋势。
法律有了,数据也显示执法力度在加强,受害者的救济渠道看似已经逐渐建立。但症结或许并不在法律条文是否完善,而在于现实中根深蒂固的观念——“家丑不可外扬”。这种观念让许多受害者选择沉默,也让施暴者一次次逃过应有的惩罚。
拉姆和谢女士的遭遇就是典型的例子,她们都长期遭受家暴,但就算她们多次向警方求助,却几乎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帮助和保护。
吕孝权律师指出,很多家暴案件之所以酿成惨剧,根源在于执法上的错位。警方习惯把家暴当作家庭纠纷,既不惩戒施暴者,也没能及时回应受害者求助,让无数案件一步步走向血案。
狠夫结婚2年家暴妻子16次 妻:小肠肝肾胃全坏掉 需终生用粪袋
此外,在司法实践中,公检法及相关机构往往倾向用“调解”处理家暴,但吕孝权认为,家暴不是纠纷,而是违法犯罪;轻微、偶发的情况或许可调解,但中高度风险的案件必须要有公权力及时介入,才能打破暴力循环。
北京为平妇女权益机构的报告也提到,妇联中的一些人在处理案件时,往往弱化甚至忽视暴力因素,把家暴简单归为家庭矛盾,结果让受害者错失最佳救助时机,同时导致证据流失、伤害反复。
更糟糕的是,调解常常以“谅解”收场,后续缺乏跟进和回访,使问题在沉默中被无限循环。很多受害者在经历一次无果的求助后,就再也没有勇气开口。
男子不满妻子因遭家暴起诉离婚 蹲守持刀捅死妻子被判死刑已执行
河北这起案件同样如此。孟村县妇联透露,从未接获刘女士的家暴反馈。换句话说,这个原本最有可能伸出援手的机构,和公众一样,是在官方通报发布后才知晓她的遭遇。
而这份通报揭开的,不只是一起死亡事件,而是家暴背后长期的沉默与隐匿。刘女士的悲剧,只是冰山一角;在水面之下,还有无数尚未被看见的伤痕。
本文获《联合早报》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