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80年周年|中国对日本最需要的三个“清醒”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1937年的七七事变到1945年的抗日战争胜利,整整14年之间,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极其深重的灾难,超过3500万中国人伤亡,中国现代化进程被迫中断。
80年后的今天,时移世易,中日之间的综合国力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尽管日本人均GDP依然明显高于中国,日本在诸多方面的经验和科技值得学习,但中国的综合国力已经明显超过日本,2024年中国GDP是日本GDP的4倍以上。毫无疑问,中国依旧是发展中国家,依旧有许多亟待应对的复杂挑战,依旧有未竟的转型之业。但中日综合实力发生根本性变化背后,还是有力说明中国在经历一系列苦难和挫折后,经过数代人的持续努力和励精图治,终于实现国家的和平崛起。
此时此刻,在抗战胜利80年之际,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该怎么面对历史问题?怎样去处理对日关系?在新的内外形势下,中国要有三个维度的清醒认识。
第一,牢记历史教训,继续发展和壮大自己,持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近代日本侵华战争让中国大地生灵涂炭,超过3500万人伤亡,严重破坏中国现代化进程。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浩劫,恰如纳粹德国在欧洲的罪行。牢记历史教训既是对前人苦难的同情,又是对正义、和平的坚守。任何为侵略战争叫好的人,任何否认基本历史是非、置民族浩劫于不顾的人,都不能不令人怀疑他的良知是否已经泯灭。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日本侵华战争的血腥历史事实残酷揭示出世界秩序的丛林法则和实力原则。当年蒋介石政府在九一八事变发生之后一度寄希望国际联盟(或可视为联合国的前身)调解争端,结果以失败告终。那是一个大国纷争、弱肉强食的时代,那是一个殖民主义、法西斯主义、军国主义甚嚣尘上的时代,正义、和平早已被丛林法则和实力原则侵蚀,寄希望国际联盟的调解无异于缘木求鱼。
二战后,人类社会建立起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丛林法则和实力原则。但从冷战历史和俄乌战争来看,丛林法则和实力原则依旧在影响世界秩序。这再次说明在人类社会尚未实现大同之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遭遇不公时当然应该寻求国际社会的声援,但归根结底还得靠自身。只有自身不断发展和壮大,才能有足够强大的能力维护正义与和平。否则,如果自身不强大,只能将希望寄托在国际社会的声援,那无疑是在拿国家命运和人民福祉作赌注。
正义与和平在任何时候都应是努力方向,因为那是人之为人的价值追求,是一战、二战的血淋淋教训。但正义与和平只有以强大实力作为后盾,才能历经风雨而不倒。
第二,在勿忘民族苦难、牢记历史教训的同时,中国社会要逐渐走出历史悲情意识,不要活在历史的阴影之中,只有这样,中国才能轻装上阵。毕竟,牢记日本侵华战争的历史教训绝不等于一直活在历史的阴影之中,逐渐走出历史的阴影也不等于忘记日本侵华战争的历史教训,要辩证地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不可非此即彼。
不可否认的是,相比于对法西斯主义、侵略战争、反人类罪行有较多反思的德国,日本对军国主义、侵略战争、反人类罪行的反思较少,甚至有时会刻意淡化、回避历史责任。这显然是不公平的。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份,是中国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的历史依据。正如犹太人不会遗忘德国纳粹大迫害的历史,中国人同样不会遗忘日本侵略战争带来的民族浩劫。为了维护正义与和平,为了以史为鉴,中国当然需要敦促日本正视历史问题,甚至应该联合曾被日本侵略战争伤害的国家和地区,共同守护历史的是非曲直。
但与此同时,日本侵略战争已经成为历史,二战结束之后中日两国乃至世界形势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今天的中国不再是昔日的中国,日本同样不是过去的日本。自1972年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和1978年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以来,数十年的交流、合作早已在造福两国百姓的同时让彼此形成密切的联结和新的共同利益。正因这样,在新的时空背景下,中国在处理对日关系时应该逐渐走出历史悲情意识,分清历史和现实的区别,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把握好分寸,既要努力让日本实事求是地正视历史,又要向前看,不能让历史问题过度影响两国关系正常发展。
第三,中国要吸取近代日本侵华战争的狭隘民族主义和弱肉强食逻辑的教训,以和平、平等、正义、命运与共来改进现行国际关系体系,坚守道义,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的道德感召力。这既是以史为鉴,又应是一个受难的大国崛起后的道义抱负。
北京大学教授王缉思曾在《浅论中日关系的鉴往知来》一文写道:“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与日本在人种和文化方面最接近,而日本对中国所造成的民族灾难和心理创伤也最严重。纵观历史,中日两国的相互认知和感情一直处在不断波动的过程中,俯视、仰视、平等、鄙视相继出现,循环往复……中国国内经常听到的一种观点,认为日本民族生性缺乏平等意识,只懂得尊崇和服从强者,轻慢弱者;日本人之所以现在还不尊重中国,是因为中国还不够强大。这种观点说,等到中国的实力足够厉害,在国际上跟美国平起平坐乃至超越美国,日本人就会乖乖地服气,就像现在对美国那样,对中国俯首称臣。不过,中日关系180年的历史事实,难以支持这一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立论。日本崛起之后对中国弱肉强食的态度和政策,不仅深深伤害了中国,也最终给日本招致了民族灾难。所以,在180年的中日关系历史中,最应当吸取的教训,是国家间关系不能只遵循实力原则,外交政策不能诉诸狭隘民族主义,而必须遵守国际行为规范与人类共同的道德准则。”
中国是一个有着深厚文明传统的国家,多年以来都在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发展道路,因此在崛起后除了要本着必要的现实主义原则维护国家利益之外,不妨借鉴古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大事小以仁”和“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智慧,不断补齐国内发展短板,积极构建开放、包容、自由、民主、法治的社会环境。尤其是在面临美国遏制压力的当下,中国要集中注意力审慎应对,构建统一战线,争取更多的国家在中美竞争过程中不要二元对立。当然,这样做最终是为了防止中美坠入“修昔底德陷阱”,是为了和平发展。
正如复旦大学教授唐世平所言,中国应争取与东亚地区形成越来越紧密的经济相互依赖,让东亚地区不加入美国的“对华遏制统一战线”,便能稳住基本盘。而要做到这点,除了国家实力之外,还要发挥外交智慧和道德感召力。这就要求中国在处理对日关系时要保持清醒和理性,从更宏大视野和国家发展大局来与日本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