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节|好战的赖清德 把台海和平当成别人的事
台湾双十前夕,赖清德接受美国广播节目专访,强调“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台湾不是中国的一部分”,将“新两国论”再度端上台面;随后,他又抛出一句足以占满新闻标题的话语:如果美国总统特朗普能让习近平永远放弃对台发动武力攻击,特朗普必然是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这一套说法听来像是把和平的钥匙交付给外人、把风险的帐本摊给他国。两岸互不隶属的政治宣示,与“和平外包”的话术搭配使用,固然利于强化民进党进行台湾内部动员与海外同温层的掌声,但也更像是一篇把台海和平“甩锅”出去的剧本:由台北发起喊话,华府或个别领袖负责兑现,北京则被安排在剧情中的对立面,以便承接随时可点燃的火药味。
这不是第一次民进党政府以“和平无价”作为口号,却同时把和平的路径设计成他人的义务清单。赖清德在同一场专访里,罗列“和平四大支柱行动方案”:其一,台湾国防预算明年依北约标准达GDP的3.32%,2030年前可达5%;其二,强化经济韧性,降低对中依赖、转向美国与全球布局;其三,与美国及民主阵营“肩并肩”威慑,备战以避战;其四,在对等尊严下,台湾愿与中国谈判。
综观这四句话里,前三句是加码军备与对外联结,最后一句才是谈判。试问,如果和平是目的,谈判却只是附录,那么这份次序本身就透露了赖清德政府的价值优先序。
来自国民党主席朱立伦的批评并不让人意外。他直言赖清德“从就任到现在”把希望寄托于华府,却对两岸实质沟通做得太少,并指当台湾民间与地方政府寻求交流时,执政的民进党却频频横生阻碍。这一段指控可以有立场之争,也必有政治算计,但它直指一个麻木已久的现实:台北对外沟通的能源,更多投注在华府与国会山庄,与北京的沟通则是“条件政治”与“口号政治”的叠合。若把朱立伦的话抽离政党对立,只看治理逻辑,核心问题依然显而易见:台湾是否把创造和平的主动权让渡给外部力量,以至于形成一种对“外力的乐观依赖”?
这份依赖,在赖清德赞扬美国总统特朗普的那段话里显得尤为突出。他引用特朗普“任内不会攻打台湾”的说法,并把和平的悬念绑在一枚诺贝尔奖章上。这种修辞,政治上或许聪明,象征上却危险。第一,把台海和平的决定权“外包”,让外界以为只要华府某位人物一句话就能解锁历史难题;第二,将和平的价值货币化、奖项化,像是在全球舞台上张贴悬赏启事,即谁能让北京永远放弃武力,谁就领赏。这不仅低估了结构性矛盾与相互威慑的囚徒困境,也错置了台湾自身必须承担的政治沟通责任。
至于北京一造当然不会错过这个窗口。国台办发言人陈斌华迅速点名批判,将赖清德定性为“倚外谋独”“以武谋独”,语气之重、措辞之烈,早已是内地官媒熟悉的宣传惯语。这样的对轰在台湾双十前夕轮番上演,不论是在社群还是相关热搜,彼此“定性”的戏码周而复始。从传播效果看,北京要的不是说服,而是界线与动员,而台北要的也不是妥协,而是固本与外援。结果是,“台海和平”尽管被反复谈论,却从来不是被认真对待的一件事。
与此同时,另一块拼图也悄悄补上了“血腥味”。台防部10月9日发布2025年国防报告书,特别新增“战伤救护”篇章,强调分级训练、师资培训与单兵战伤急救包,以及21处训练场地落成,并且将高阶专业战伤训练扩及特战、雷达站、舰艇与外离岛,其中写道AI加持的战伤训练大楼、969人次完训的技战术课程、全面配发的急救包等,构成了一个冷冽的信号:台湾军方正在为“受伤后如何活下来”做更细密的准备。
当然,就务实层面而言,这极度务实,却也是极度沉重。务实在于战争风险不容儿戏梦呓,那沉重则在于当台湾出具的国防报告书将重点篇章用在“战伤救护”,这等于承认预期中的风险已经渗入每一位官兵的日常。
而远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国也同样动作频频,忙碌于更前端的资源配置必要调整。如见美方准助理部长约翰.卢(John Noh)主张台湾军费应达GDP的10%,台防部长顾立雄则回应将逐步提高至赖清德承诺的5%,并同步推动去中心化指管、任务式指挥、后备改革,在各界关注的美台军购一事上,台湾则朝向购买更多爱国者飞弹与情资软体,以示“忠贞”。
所有这些加总起来,是一个清晰的战略路线:赖清德政府正兢兢业业地以备战态势换取威慑效果,以威慑效果企图“避战”。这套逻辑在抽象层面成立,却在现实层面面临两个困境。首先,一旦“备战的可见度”超过“对话的可见度”,北京将此视为态势升级的证据,借机加码“反制性行动”,结果是威慑螺旋上升,避战空间反而被挤压。其二,当赖清德政府把威慑主要绑在对外军事与供应链安全,将不可避免使台湾进一步陷入“外部依赖/内部脆弱”的双重结构,结果是前者强化了外援想像,后者催生了社会疲劳,如梦一场,还教人疲累。
回到事件初始的赖清德专访内容上,赖清德几度声明的“互不隶属”原本就不会让北京点头,新抛的“特朗普得诺贝尔奖论”只是更进一步把台海和平的路径拟人化、戏剧化。当赖清德把和平的保证寄托在某一位领袖的承诺,甚至是利己主义至上的特朗普时,只会把台海战场的救护铺得愈来愈现实。两相对照,便显出赖清德政治路线的吊诡:在象征上,他总爱端出好似只有台湾有大爱的和平修辞,但在执行的机制层面,他却从不隐藏想要按下战备按钮的好战心理。于是,和平一词,只得“低级转身”成为赖政府外交辞令下的不堪封面,战备才是封面底下的主要内容。
可以说,当赖清德依旧强化“互不隶属”与“对等尊严”的同时,如果没有任何可被北京视为“台北愿意坐下谈”的可验证路径,那么所谓的“对等”就只是一句好听的对内动员话。
是以,倘若台北持续以“备战强度”盖过“对话亮度”,北京又继续以“反制强度”回敬,华府则在大选周期与内政计算之间调校战略节奏,中美台三边就没有谁要去领诺贝尔奖的问题,战争风险已足以让台湾吃不完兜著走。对台湾而言,“战伤救护”章节固然合理、必要,却也像是一面镜子,照见政治修辞与治理现况的分裂,一边是高声宣示的“和平无价”,另一边是冷静列印的“如何止血”。奈何好战的赖清德回应两岸关系,只懂得加码备战、把和平外包,若政治领导人把和平当成别人可以兑现的承诺,而不是自己必须兑现的责任,那么就算天王老子来,也不过是来见证一场失败的自我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