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讲话|赖清德的“武装自白”
赖清德今年的双十讲话不是在讲和平,而是在递出一份武装清单:把台湾国防预算推上新高、升起“台湾之盾”、把经贸更紧绑向华府,同时把两岸对话的橄榄枝收回口袋,可谓是一场“备战成常态”的自白。
今(10)日台湾迎来政治意味浓厚的双十节,赖清德依旧在台府前开启讲话,摊开其内容,赫见一种“决意武装”的语法:将以新的国防预算加速打造“台湾之盾”,建构分层防御、高度感知、有效拦截的严密防空系统,同时今年底提出国防特别预算,明年度国防支出超过GDP的3%,并在2030年前拉高到5%。政治语句的外衣底下,是一串毫不遮掩的军费轨迹与产业清单。
在此之前,赖清德接受美国广播节目专访,重申“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并再三界定解放军演为打破台海现状的一方,席间更抛出一句“如果特朗普能让习近平永远放弃对台武力攻击,特朗普必然是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收获媒体关注。这句话听来像是颂词,却更像是下注:把台海和平的锁匙,交给华府权力游戏的下一回合,若锁未开,便回到那套熟悉的逻辑:和平要靠实力,而实力要靠军力。此前专访的张力与双十讲话文本的骨架,前后呼应成一个自洽的叙事:台湾将武装自己,同时寻求“民主阵营”的更深连结,用备战达成避战。
问题在于,这一套话术扩张得太快,把两岸关系的可塑空间压缩到近乎为零。回顾历届台湾领导人在重大节点的两岸段落,无论措辞如何保留,总还会留一枝象征性的橄榄枝:尊严对等、愿意交流、寻求对话。赖清德今年的讲稿,把“中国”置于威权扩张、扭曲国际文件与军事胁迫的叙事框里,呼吁其“停止”与“放弃”,已不再谈怎么谈、何以谈。当演说刻意压低交流语句,剩下的,只是对美经贸的挂钩与国防工业的升温。毫无疑问,这是一场“拉下铁门、升起铁穹”的转场,两岸沟通通道早已尘封,取代的是即将升起的“台湾之盾”(T-Dome)。
先把镜头拉回经贸段落,赖清德主张对美对等关税谈判、解决逆差、深化产业合作,将台湾的国际价值更紧地与华府连动。考量政治经济现实,当然允许选边,但当经贸被包装为地缘战略的延伸,传递的不是“多边布局”的灵活,而是一种“保卫供应链”的同盟化。然而,这种策略听来松口气,做起来却是更压迫,当台湾越靠向单一安全庇荫,就越要付出更多武装的对价,即更高昂的军费、更深的军工在地化、更紧密的科技军事合作。
于是,赖清德演说揭露的三大国防目标,不论是从空防网、AI智能作战到国防创新产业全打包,从无人机、水下无人载具到机器人,从引进到在地化,可以一气呵成。只是,其败笔也暴露无疑,因为赖清德的语境已清楚到近乎赤裸:台湾会武装自己,但需要盟友协助武装自己,台湾扩大采购,也盼美国更大力度地“护航”。
若只从吓阻理论观之,这并非没有逻辑。可逻辑的另一面,从来也是政治上的冒进。当赖清德选择在双十档期把军费路径图公开、把国防产业路线图摊到最大,等于用最高分贝宣示“台湾将长期以军事强化为主轴”,这种示意既是内部动员,也必然加剧对岸的威胁感知。北京的回音在双十前夕便已抛出,语气强硬且剧烈:统一必胜,台独必亡,赖清德与台独是撼树蚍蜉。这类高压宣讲表现在政治效果,也恰恰对应了台北的军备讯号,结果是两岸双方各自把对方推到更适合被自己叙事的那个位置,于是互为证成,形成一条更陡峭的对抗斜坡。
更值得警惕的是,赖清德在社会韧性段落里,把灾防、能源、医疗、资通网络、金融等纳入“全社会防卫韧性”的治理框架,并推出《台湾全民安全指引》。这固然贴合先进民主国家的总体安全潮流,但也在象征层面把战备语汇深植到日常治理。当“全民安全”逐步变成日常话语,社会的风向会不自觉地朝向“先备齐,再谈其他”,而“其他”通常包含了那些繁琐、吃力、没舞台效果的两岸沟通机制。几年前各界还在讨论两岸是否可在卫生、农渔、航空等专业领域重启接触,如今赖清德双十讲稿里留下的,是一个光滑昂扬的军备曲线图。悲观者很难不怀疑,当治理的重心由“对话成本”位移到“武装效率”,两岸关系是否已被默默宣判“暂停到不可见未来”。
再回头看那句特朗普与诺贝尔和平奖的谈话。对外公关上,这是赖清德向华府政治抛出的一记谄媚,但在外交修辞上,却是把台海和平变成一个外人可授与的礼物。但这些对赖清德而言,或许并不重要,因为只要能满足对内政治,可以激励支持者,让人以为拉拢到正确的保护者,让台湾民众以为安全就在眼前,便已足以。
但对于政治立场对立面的人而言,赖清德的意识更像是对自我主体性的放弃,不谈如何重构两岸的最低限度安全框架,不谈如何在现实之中把松绑紧张关系,只寄望于一位远方强人的一句话、一通电话。讽刺的是,当赖清德告诉台湾人民“和平无价、战争没有赢家”,下一秒却把和平的钥匙交给太平洋彼岸的利己总统进行政治算计,这种折叠出的讯号,恰恰会让华府判读为:台湾已为战备舖好伸缩自如的弹性空间。
对照往年,赖清德今年把两岸关系的段落压到最薄,却把国防产业写到最满,且把对美经贸列为扩展国际地位的主线,却不再为两岸沟通留下哪怕象征性的踏脚石。当政治语言连礼貌性的过场都被遗弃,等于向内部宣告:此后的两岸,不必再讨论定位词汇的技术差异,不必再绕行《中华民国宪法》与《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的繁冗解释,直接谈军备、谈产业、谈关税、谈供应链。这固然干脆,也确实迎合了某种战略社群对“效率”的渴望,却把台湾社会对两岸关系发展应有的想像空间,乃至台海和平如何成为可能,折成一张单向且单一的路线图,“一条路走到黑”。
听完赖清德双十讲话后,此刻最该问的问题是:当台湾宣布把军费推上GDP的3%,2030年再推进到5%,把AI军事化、无人载具化、军工在地化视为施政关键,把社会韧性全面军事化叙事化,两岸对话之窗是否等同彻底消失?还是说,这样窗口已经被好战的赖清德定义成“只要一切从强,强到对方被迫就可以回来谈”?
这既是好战,也是好赌,可以料想北京对此不可能收下照单,反而可能以更密集的军事施压与认知作战回应,但台湾的盟友却未必永远买单,尤其当地缘优先序列生变时,经贸与军备的对价关系会立刻上演现实主义的冰冷算术。
简言之,赖清德讲话中,最大的消极表现,是他不掩饰地自我放弃,缺乏向社会告诉“我们仍在寻找不被看见的两岸沟通方式”,而是选择用冷兵器时代的语言,把热兵器时代的焦虑说满,然后再把所有想像交给美台军工、关税与同盟,毫无疑问,此际与未来的台海政治,将自然滑向“战争准备的日常化”。这不是必然,只是赖清德的偏好使然。
照理来说,一篇双十文告应该是能回应台湾社会的最大公约数,但今年赖政府的文字更像是向特定战略社群报到的总结报告:已把国防产业锁上、把军费曲线规划好、把对美经贸连接紧,社会韧性也完成了军事化语境的安装。于是呼,回应社会的部份了了无几,此际的文告余韵,留给各界的解读,也就是一份武装报告书,一席赖清德的武装自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