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高中历史选科遇冷 历史老师投闲置散
老师在讲台上讲述历史的风云往事,学生们却兴致索然,埋头在理科的题海中。这是不少内地高一历史课的真实写照。2018年起,内地陆续有不同的省份转用新高考模式(见表),至今有24个省份规定高中学生选科必须从历史和物理之间二择其一。然而,由于物理考生的大学录取分数远较历史考生的收分低,对未来大学选科拥有绝对优势,因此不少学生都会选择物理,令历史科遭受“冷落”。
记者:覃梓敬 编辑:陈绰希 摄影:陈绰希/大学线
近年,社交媒体小红书上充斥著“别选历史,快跑!”、“高中历史老师没有书教了怎么办”等讨论,亦有历史老师自嘲“快要失业”,指出他们的课时不足,被学校安排作行政工作,甚至被扣减工资。有些人开始觉得历史老师不是一份长远的工作,有些更萌生“转行”的念头。在重理轻文的大环境下,历史科首当其冲,一众历史老师前路茫茫。
学生感历史科“回报低” 就业前景不理想(了解更多):
黄老师(化名)2023年于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便在江西省南昌市一所高中教授历史,今年第三年入职,于两个高一班和一个高三班任教。然而,三个历史班合共只有九节课时,不足学校要求的12节课时量,于是被安排负责学校的宣传工作,例如为学校活动写文案、拍照等。她平日晚上除了要完成这些行政工作,更要抽时间备课,常常工作至深夜,她坦言压力颇大,曾经向校方申请暂停行政工作,却不获批。
随著2014年内地开启高考改革,全国30个省份分六批陆续采用新高考方案,前两批采用“3+3”选科模式──除了全国考生必考的中文、外语和数学三科外,考生须从物理、历史、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中自由选择三科;而后四批省份则采用了“3+1+2”模式,包括黄老师所在的江西省,除了三科必修,考生须从历史、物理二择其一,再于其余四科选修科内选择两科。
每年高考放榜,各省的教育考试院都会按照该省的大学收生情况公布“本科分数线”(即大学最低收分),各省的分数线都有所不同,每年亦会变动。
根据江西省今年发布的“普通高校招生录取控制分数线”,读历史的高考生的本科分数线为486分(满分750分),但读物理的高考生只是429分,相差近60分,意味著修读物理的同学有更大机会被大学录取。分数线一出炉,黄老师上年任教的高二历史班中,成绩最好的学生竟决定放弃历史,赶在高三(高中最后一年)前转攻物理,只为拥有更大把握考入大学。虽然黄老师对此感到惋惜,但亦理解学生的选择。
更甚是黄老师听闻她在南昌市另一所高中任教历史的大学同学描述,学校为了推高大学升学率,竟要求历史老师动员10至20名高二历史班学生转读物理,相当于半班学生。
黄老师称,其校内选读物理和历史的高二学生比例大概是8:2,人数悬殊。当选择历史的学生逐渐减少,班级规模萎缩,历史老师的课时不足,便需要跨年级教学或承担行政工作。她又指,自从入职那年,学校便没有再招历史老师,相信往后20年亦不会再招。她叹道:
从前觉得当老师好像一个铁饭碗,但现在就会觉得这不一定是终生从事的工作。
课时少被扣人工 合约期满考虑发展副业
刚转校到北京一所高中任教高一历史的胡老师(化名)同样面对课时不足的问题,学校却没有为她安排行政工作,直接扣减工资。该学校同样要求老师每周要上12节课,但胡老师只有8节,因此被扣工资,令她倍感无奈和难受:
我打听到有些同事到手的工资有一万多(人民币,下同),但上个月我只有六千。
过去三年,她一直在这所高中的分校工作,入职时的课时量比现在多,工资亦高两至三倍。胡老师表示,假如十年后合约期满,她会考虑发展副业,例如从事自媒体或玄学研究。
除了选历史和物理的入学分数线有差别,选科对大学选专业也有影响。
内地教育部于2021年发布的《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通用版)》列出92个大学专业科目,当中有65科订明学生必修物理,而要求必修历史的只有民族学一科。因此,北京虽实行“3+3”的选科模式,容许学生自由选科,但胡老师观察到,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物理而非历史,以符合多数大学科目的报考要求,提高升学的可能性。
胡老师任教的学校规定学生在高一后才选科,她发现未须选科的高一生对未来不会选修的科目毫不重视,上历史课时会埋头苦干做别科的作业,感慨班上三十多名学生中大概只有五个出于兴趣主动学习历史:
不少同学想著先把全部精力投放于物理、化学,不撞南墙不回头,若成绩不见起色,才会改选历史。
曾义无反顾选择历史 却终觉回报低
“(在我们年级)除了少数真心喜欢文科的同学,大部分人都是用‘排除法’才选择历史。”刚升上香港中文大学的张同学(化名)回忆道。他毕业于湖南一所中学,在“3+1+2”的选科模式下,2022年高一级1300名学生中,仅有220人选修历史,他是其中之一。
张同学因初中成绩优异,高一被分到专攻理科的“竞赛班”。学校预设班内几乎所有学生选择“物化生”,历史、政治和地理每周仅各安排一节课。重理轻文的氛围下,许多同学自然也不会认真完成甚至直接欠交文科作业,在文科课堂上写理科题也是常态。不过,张同学曾受一位热心教学的历史老师启发,对中国及世界历史产生浓厚兴趣,更成为班中唯一选择历史的学生。当时,他的母亲反对他选文科,于是两人大吵一场,张亦愤而离家。他坦言“选自己喜欢的科需要很大勇气”。
不过,经过三年寒窗苦读,张对自己的高考历史成绩感到失望,且发现读历史可以选择的专业很少。根据中大的内地招生计划,报考医学院、理学院及工程学院的“3+1+2”考生必须修读物理。张同学当初想读的地球与环境科学属理学院,发现报读无望,最后便选择了社会科学系,现计划明年转读数学系。
读历史(出路)的确很受限,要花很多精力、时间扭转到另一个赛道去。
如果可以回到当初,他坚决表示会选物理而不选历史。虽然他喜爱历史,但衡量过就业前景后,发现读历史的回报低,并不划算。
历史科价值仍存?
浙江大学科举学与考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木洲指出,选修历史物理两科人数悬殊,是源于教育部选科指引的改变。起初2014年实行“3+3”方案时,不少学生因科目难度而弃选物理,导致“物理遇冷”。为了避免学业衔接障碍,教育部才会发布新的选考科目要求指引,要求大部分大学理工科目设定物理为必修科。这个指引是影响学生选科的主要原因,令不少学生纷纷选择物理。
李教授又指,高中历史科选考人数下滑,背后亦涉及大学学科结构、就业市场需求以及试卷难度等多重因素。理工科往往占大学整体学科约六成,在高水平大学中其比例就更高;相反,大学就历史类学生收生较少,入学门槛自然提高,因此录取分数线会高于物理,导致学生宁愿选物理而弃历史,提高升读大学的机会。另一方面,历史科考试较多主观题,分数难掌握;其就业选择亦相对狭窄,难以在大学转读理科,正如上述张同学面临的困境。
李教授认为历史科遇冷对中学历史教师群体或会带来一定影响,但整体而言冲击并不算大。他指出,目前全国多数省份实行的高考科目组合为“3+1+2”,历史作为必选科目之一,实际上受到的冲击仍然有限。加上,历史科在初中属必修科目,强调历史科有助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人文素养,仍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本文获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实习刊物《大学线》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