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促统到爱国者治台  三篇钟台文读懂北京对台新节奏与真议程

撰文: 陈郑为
出版:更新:

《新华社》一连三天刊出“钟台文”,不是单纯的舆论操作,而是一次节点式的对台政策“发布—对标—预热”三合一。从文本结构到话语设计,几乎等于把北京在“战后法理—统一叙事—施政设计”三条线上的路径图同步摊开。

首先,署名文章重申《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到“2758号决议”所串起的法理链条,将“台湾问题”锁进“战后秩序的延续”框架。其次,文章重申两岸“一个中国的内部事务”的定位,以“民心所向、大义所在、大势所趋”三句式包装成政治正当性叙事。最后,则是具体化统一后的治理图像,以“爱国者治台”、高度自治、零关税共同市场、财政尽可用之于民等政策语汇,输出一套可被想像的“两制台湾方案”雏形。整体而言,三篇文章层层相扣:先明确定性,接著铺陈利诱环节,最后用“势不可挡”定调,划清“可谈的”与“不可谈的”的边界。

纪念台湾光复80周年大会在京召开。(视觉中国)

细究“钟台文”系列文章,关键之一在于时间点。三文出现在台湾光复80周年纪念档期后、习特会议程前夕,前有全国人大将10月25日为“台湾光复纪念日”入法,后有王沪宁抛出“统一后七个更好”的标准答案,辅以国台办重新推出繁体中文脸书帐号直接对台湾沟通,将上述总总合并起来,无疑形成包含从法理到话语,再到群众路线的齿轮咬合。

可以说,北京今次绝不是临时起意,而是在同步校准内外叙事:对外,继续以2758号决议“排除两个中国、台湾独立”的阐释框架施压,对内则藉“法定纪念日”续将台湾纳入中国蓄势,并借由署名文章把统一论述予以制度化,并逐步把“两制台湾方案”由抽象口号下沉为可操作的治理文本。

+1

先看看第一篇文章“台湾问题的由来和性质”,系用历史法理把地位问题再“固定一次”,目的在消解“台湾地位未定论”的社会传播空间。第二篇“两岸关系发展和统一利好”转入经社政策,抛出同等待遇、零关税、产业链深度融合等经济承诺,同时首次把“爱国者治台”文字明文提出,等同把香港治港新范式移植为“统一后治理的参照系”。第三篇“祖国必然统一势不可挡”则负责封口,把统一由“选项”升级为“必然”,并以民心、大义、大势三层话语,把政治空间压缩成单向度的时间问题。这种写法的意义不在说服谁,而在于“划线”:北京愿意谈什么、不谈什么,在文稿里完成一次“可视化”。

于是乎,“爱国者治台”就成了最需要正视的关键词。对北京而言,这五个字并非单向移植香港经验,而是在治理正当性和政治忠诚两者间,建立一个可检验的最低门槛,即“谁能被视为可治理伙伴”的资格审查。换言之,北京有意把两岸政治对话的入口条件,从“九二共识”的模糊空间,改造为“政治忠诚的可测量标准”。这套标准一旦成形,选举政治将被结构性改写:任何自我定位为“可谈”的台湾内部政治力量,都必须处理如何通过“可治理”测试的现实题,反之,自我定位为“不可谈”的力量,则须承受来自经济、军事和舆论的多向压力叠加。

当然,文章所列的经济利诱并非点缀,而是这套设计的第二把锁。诸如共同市场、零关税、两岸产业链深度融合,对长期面临结构瓶颈与外需钝化的台湾中小企业而言,是非常可感的讯号。对高科技产业而言,特别是半导体与精密机械等产业,北京释出的讯息无他,号令与其在去风险与出口管制的全球缝隙中内耗,不如把中国大陆资本、市场、供应链完整性视为新的“安全边界”。这将进一步有利其在对内宣传的细果,以逐步塑造“两岸和平红利”的想像,同步塑造“先行融合、再行谈判”的节奏。

两岸青年交流愈见频繁。(资料图片/视觉中国)

此外,目前推出的三篇评论内容,把外部干涉、倚外谋独、分离意识等并列为负向清单,等同于预先合理化未来的反制工具:认知战持续、法律战升级、灰色地带压力常态化,将与经济融合的“胡萝卜”交替使用,这势必有利北京官方未来在“频率与节点”的控盘更加精准,例如在重大国际会晤、台湾选举周期等时刻,政治讯号与军事活动将更同步。

换言之,当北京把统一论述从“静态宣示”改成“动态排程”,台北的“被动反应”成本就会直线上升。

8月11日,台湾“反台独反介入联合行动”600多人在台北凯达格兰大道总统府前,抗议赖清德“窜美谋独卖台祸台”。(主办单位提供)

至于在接下来几个月可以留意的发展方向,或有“两制台湾方案”的语汇会更具体,可能在地方层级或特定产业先行试点式叙事,北京或将选择“社会感受度高、政治敏感度低”的场域试水,制造“可复制的效益案例”。政治讯号鲜明的“爱国者治台”在舆论上,则很可能会被包装成“保障高度自治的必要条件”,以香港的制度框架作对照与治理指标,借此回应外界质疑“一国两制”的可行性。

当北京的作用力迅速扩及,台湾内部的政治影响变化,势必冲击。当北京把“谁能谈”捆绑到“谁能被视为爱国者”的可治理标准,台湾朝野政党都会面临对内说服与对外沟通的双重压力。对在野,挑战在于如何在“可对话”与“选举动员”之间找到语言平衡,对民进党来说,压力便转移到如何把“风险管理”的成本说清楚,同时维持基本盘的情绪不被“和平红利”叙事稀释。是以,北京今天的策略不是要求谁立刻表态,而是把下一个选举周期的议题提前“预置”进选战结构。

预告最后亮出八个大字“统一台湾 势不可挡”。(《澎湖海战》预告截图)

从这个角度看,台湾社会未来将同时听到两种声音越来越大:一种是“和平红利”的经济语言,另一种是“制度安全”的忧虑语言。前者直击人民荷包,后者关乎既有秩序。至于北京的策略是否注定奏效?答案未必二元。它更像是一场“长周期可计划的推进”,既不需要立竿见影,也不怕短期挫折。当文本、制度、经济与节点政治形成叠加,时间便会自然地为其背书,台湾若只是用“情绪政治”回应“制度政治”,输掉的将不是一次舆论战,而是整个议题设定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