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紧惩独法网 沈伯洋案揭北京“长臂管辖”新战线
中国大陆10月28日宣布,对民进党立委沈伯洋以“涉嫌分裂国家罪”立案侦查。据《新华社》报道,重庆市公安局表示,沈伯洋透过发起、建立“黑熊学院”等方式从事分裂国家犯罪活动,公安机关将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这是《依法惩治台独顽固分子分裂国家、煽动分裂国家犯罪的意见》公布以来,首位被正式立案的台湾政治人物。此举意味北京对“惩独”政策从政治威慑正式跨入法律执行阶段,也象征“促统”战略正进入制度化新轨道。
这场行动并非突发,从去年10月北京将沈伯洋列入“台独顽固分子清单”,到今年3月开设“惩独举报专栏”,再到这次刑事立案,北京一步步将惩独由名单政治推进至司法实作。与其说这是对沈伯洋个案的追责,不如说是一场具有示范效应的“法治战”:以刑事程序展示统一决心,并对台湾独派形成长期威慑。
中港台媒体与官方反应
首先,就北京官方定调方面,可谓“政治与法律共鸣”。综合《人民日报》与《新华社》等官媒报道,重庆市公安局强调“依法惩治沈伯洋”是落实《惩独意见》的具体行动,并指这是“反对台独分裂、维护国家统一的正义必要之举”。鹰派的《环球时报》随即跟进,揭橥“立案侦查释放明确信号”,称此案是对“仍执迷不悟的岛内分裂势力”的严正警告,并引述北京学者指出,这标志着“惩独行动从政治层面上升到司法层面”。
台北方面则将此事件定调为“跨境镇压”。台湾陆委会在10月28日发表声明指出,北京以内部法令罗织台湾民选议员罪名,“已经逾越法治文明底线”,并强调“中共对台毫无管辖权”,其法律对台湾人“毫无拘束力”。台湾陆委会同时警告,北京官方以“惩独”之名遂行“跨国压迫”,企图分化与威吓台湾社会。
台国安局长蔡明彦在立法院表示,这是“中共随意罗织罪名、对意见不同者进行跨境胁迫的行为”,并提醒沈伯洋应注意亲中邦交国的引渡措施。台湾外交部进一步指出,中国大陆此举属“长臂管辖”,试图制造政治寒蝉效应,并可能透过国际刑警红色通报进行全球通缉。
而北京在舆论上同步推出的“钟台文”系列署名评论,则被视为另一种战线延伸。《新华社》10月27日刊出的〈两岸关系发展与统一利好〉首次提出“统一后实行爱国者治台”,主张“台湾同胞将真正当家作主,私人财产、宗教信仰与合法权益将得到保障”。此一表述被视为“两制台湾方案”的最新舆论试水。
毫无意外,台湾陆委会迅即反击,强调“爱国者治台”是香港模式的复制,并直指香港今日“民主派已全部消失、选举毫无意义”,批评这是“效忠审查制度”的延伸。
惩独法律化:从政治名单到刑事程序
事实上,北京今次行动的突破,在于将“惩独”从行政惩戒升级为司法手段。根据内地法律学者分析,相关立案侦查意味沈伯洋已成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后续可依法启动取证、通缉与缺席审判等程序。
内地法律界普遍认为,这是《惩独意见》首次被实际引用的案例,显示北京正将对台政策法治化、制度化。尤其今际系由重庆市公安局主导,而非涉台单位执行,更意味“全国化执行”的新模式,即“惩独”不再仅是国台办的政治任务,而是地方公安可以依法办理的刑事案件。这使得“对台司法权”的宣示性意涵已然远大于案件本身。
对此,台湾外交部明确警告,北京可能藉与六十多国签订的司法互助与引渡条约,对特定台湾人士进行跨境追诉。虽然实际引渡机率极低,但政治心理效果显而易见。
众所周知,北京的这场“司法行动”的重点不在执行结果,而在心理震慑。当台独从政治立场变成刑事风险,“长臂管辖”的象征威力,便足以在学界、媒体与公职圈形成自我审查。这正是所谓“寒蝉效应”的本质,以忌惮取代行动成为新一代对台工具。
惩独入刑到“爱国者治台”
与此同时,《新华社》发表“钟台文”系列评论所提出的“爱国者治台”,同步显示北京已开始为“统一后治理”建立话语框架。
文章指出,“统一后广大台湾同胞可真正当家作主、享受高度自治”,但实质上以“爱国”作为政治资格审查,这场舆论操作,标志着北京已将统一问题从军事与外交层面延伸至治理想像。若说立案是惩独的“硬手段”,那么“爱国者治台”便是统一叙事的“软包装”。
是以,北京当前的“促统”策略已形成三层结构:政治宣示、法律执行与舆论塑形。军演是威慑,法律是执行,宣传则是合法化叙事。沈伯洋案显示,北京已将这三者结合为一套可操作的政策工具。
可以说,这种“法治化促统”背后透露出一定的积极性,在对台军事威慑与外交孤立照本宣科进行的同时,北京进一步寻求以法律的框架外衣来强化其政治正当性。从“台独顽固分子清单”到刑事立案,明示北京试图以制度化方式逐步巩固其“一中框架”下的统一路径。
整体而言,沈伯洋案的法律后续或许未必具实际执行效力,但其政治象征已经达成。它让“惩独”不再只是名单,而是刑事案件,促使“促统”不再只是口号,而是司法动作。从惩独入刑到“爱国者治台”,北京正以制度节奏构筑一条统一进程的新路线,对台湾而言,这不只是跨境压力,而是一场长期的政治试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