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杰出华人科学家、理大教授于宏宇:港产机器人伴嫦娥八号奔月

撰文: 陈进安
出版:更新:

科技发展蓬勃,其中,华人科学家在推动科研与科技发展方面成就骄人。11月8日,由香港科学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京港学术交流中心及教育局联合主办 的“2025 当代杰出华人科学家”讲座在香港科学馆举行,武汉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刘胜,与香港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系教授于宏宇,向现场市民及一众学生分享其研究成果,借此鼓励更多年轻人投身科研工作,成为推动未来科学及科技发展的动力。

刘胜院士以芯片异质异构集成和封装制造作为讲题,向在场人士讲解半导体领域现状,以及国家战略需求等。据介绍,中国高端芯片目前高度依赖进口,2024年达到2.7万亿元人民币规模。5nm以下光刻机技术“卡脖子”,严重威胁国家发展。他又提到,半导体EDA、装备及材料极有可能成为“卡脖子”的短板,故要实现核心EDA/装备、材料及器件自主可控。以长江存储2025年数据为例,预计实现设备国产化90%,材料国产化100%,皆较前一年大幅提高。

武汉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刘胜以芯片异质异构集成和封装制造作为讲题,向在场人士讲解半导体领域现状,以及国家战略需求等。(陈进安摄)
武汉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刘胜以芯片异质异构集成和封装制造作为讲题,向在场人士讲解半导体领域现状,以及国家战略需求等。(陈进安摄)
武汉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刘胜以芯片异质异构集成和封装制造作为讲题,向在场人士讲解半导体领域现状,以及国家战略需求等。(陈进安摄)
武汉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刘胜以芯片异质异构集成和封装制造作为讲题,向在场人士讲解半导体领域现状,以及国家战略需求等。(陈进安摄)

于宏宇教授则以嫦娥八号探月任务中的香港操作机器人为讲题。嫦娥八号为中国探月工程四期的重要项目,计划于2029年前后发射,是由中国牵头建立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先行计划之一,为未来在月球极区长期维持无人月球站建立基础。今年4月24日第十个“中国航天日”启动仪式上,国家航天局正式发布探月工程四期嫦娥八号任务合作项目遴选结果,香港牵头的“月面多功能操作机器人暨移动充电站”入选。于宏宇正是项目负责人。

近年来,香港积极参与国家航天任务,今次更是首次香港牵头的完整系统项目,并聚合了香港五所院校的科研力量,同时纳入了众多国际合作,参与的机构包括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及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大连理工大学、深圳大学、南非国家航天局等。

于宏宇教授以嫦娥八号探月任务中的香港操作机器人为讲题。(陈进安摄)
于宏宇教授以嫦娥八号探月任务中的香港操作机器人为讲题。(陈进安摄)
于宏宇教授以嫦娥八号探月任务中的香港操作机器人为讲题。(陈进安摄)
于宏宇教授以嫦娥八号探月任务中的香港操作机器人为讲题。(陈进安摄)
项目研究团队。(陈进安摄)

香港科研机构在机器人、材料、电子、机械等领域具有雄厚的先进技术积累,于宏宇认为,香港应善于“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即背靠祖国又能联通世界,这也有助于太空产业将来进一步市场化,带来潜在经济效益。

此前,于宏宇曾公开介绍,推动“月面多功能操作机器人暨移动充电站”的项目,源于2030年到2050年建成月球科研站的目标,嫦娥八号将以机器人演练前期任务,包括部署科学仪器、月球资源利用、多机器人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