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敬文中学社工教师全方位关顾学生 获颁年度杰出学校社工卓越奖
近年香港青少年情绪和精神健康备受关注,学校如何及早识辨学生需要并提供辅导支援十分重要。保良局朱敬文中学的驻校社工、香港青少年服务处的李倩茵姑娘,凭借对学生细致入微的关怀和与校方团队紧密协作,荣获“香港学校社工协作卓越计划年度杰出学校社工卓越奖”,并同时获得“最动人社工及社工课程学生”选举中的“最动人社工奖”。
校长赵文浩接受“01教育”访问时强调,学校一直致力营造关爱文化,驻校社工和教师团队紧密合作,为学生提供适时支援,同时透过班级经营,推动敬师爱友的正向氛围,从而强化学生的归属感。李倩茵则形容,正因为有校政配合和老师、社工之间的“一条心”,双方紧密沟通互相分工配合,大家才能及早识别情绪困扰的学生,为他们化危为机,保障学生的身心安全。
作为一名兼具性治疗师资格的学校社工,李倩茵特别关注青少年的恋爱与性教育,学生近年因恋爱或性相关议题而引发的危机急速增加。
她表示,无论学生面对甚么危机或需要,教师和社工团队会第一时间联合行动,双方协作为学生提供“一站式”的支援,由陪伴学生前往医院,到安排临时住所,再到协助其重返校园生活,到希望让学生感受到最及时的安全感。
人性化支援方式 团队协作快速应对个案
朱敬文中学的学生支援一向以“关爱为先”,在支援情绪困扰的学生时,校方注重及早识别与介入,并透过陪伴建立信任感。例如学校特别在中一举办亲子晚会,让学生和家长更早了解驻校社工的服务,确保当困境来临时,他们知道可以立即寻求协助。这种预防性设计,使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学生亦更愿意主动与社工倾谈。赵文浩校长强调,学校的预防性手段正是支援体系的基石。
负责学生支援的副校长陈敏玲指出,学校接收个案的渠道多元,有时是学生主动求助,有时是家长致电学校,亦有班主任在日常相处中发现问题。每当有个案出现,老师和社工会立即分工跟进,视乎情况由合适的专业人员介入。李倩茵分享,她会先照顾学生的情绪需要,再逐步评估其他支援,例如家访或为学生家人提供辅导。她回忆,曾有学生因亲人离世而受到情绪困扰,学校便同时动员社工、辅导老师与家庭支援,确保学生能在多重网络下得到陪伴与疗愈。
难见证学生转变 重拾学习动力
支援团队每天都要面对形形色色的个案,而其中一些经历让人铭记。另一名驻校社工林朗峰分享,曾有学生因家庭矛盾而情绪低落,甚至身形日渐消瘦。学校及时介入,安排他到另一环境暂住,并提供持续支援。意外的是,在新环境中,这名学生发现了自己对幼儿教育的兴趣,从而重拾学习动力,找到人生方向。这种由危机转化而来的成长,正是团队努力的最佳见证。
全方位推广正向教育
朱敬文中学多年来重视情绪教育,并积极推动“成长型思维”,希望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都能拥抱挑战。辅导主任何晓蓝指出,学校未来将会此基础上,从家长、老师和学生三个层面进一步推广正向教育,包括透过家长日举办培训,鼓励他们在与子女相处时多用正向语言;老师则接受专业培训,以便在日常互动中让学生感受到关顾与支持;而学生层面,则推行“正向大使”计划,让学生自主策划活动,从挑战中培养抗逆力。陈敏玲补充,学校亦透过“平行心间”计划、情绪支援工作坊以及小组或个别辅导,及早识别和介入,进一步提升精神健康。
培养学生抗逆力 建立归属感
赵文浩校长坦言,许多学生来自基层家庭,家庭支援有限,加上并非学业最优秀的一群,升上中学后往往会面对重重挫折。过去三年,学校致力推广“成长型思维”,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勇敢迎接挑战。未来三年,学校将进一步加强正向教育,透过升级校园设施如装置艺术、生物园和重新粉饰球场,营造更具归属感的环境;同时举办调解工作坊、义工服务等活动,培养学生换位思考和感恩惜福的态度,亦会安排“休整日”,以舒缓学生压力及促进师生的交流和沟通。
校长:学生不是数字 需用心相处
对于李倩茵获奖,赵校长认为这是对学校师生情绪支援体系的肯定,也是团队合作精神的成果。他指出,老师与社工之间的互信和默契是关键,学校的努力不应沦为文件处理,不要把学生当是数字和文件,“唔系当Problem solving咁做”,而是要用心与学生相处,透过老师和社工之间的合作,真正支援到有需要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