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究:男性典型游戏助训练空间技能 提醒业界应注重性别差异

撰文: 林荺晞
出版:更新:

儿童发展|挑选儿童玩具时,除了在安全性、耐用性及设计上的考量,大家会否同时考虑玩具的性别定位?玩具不仅是儿童的娱乐工具,更反映著社会对不同性别的期望。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泓教授进行了一项横跨达7年的性别研究“Toys Are Us 玩具造就你”,旨在研究玩具本身带出的性格讯息及其对空间技能的影响,更向社会各方提醒在让孩子选择玩具时,应更注性别敏感度。

玩具性别定型问题根深柢固 男主攻空间应用 女主攻照顾型或幻想型玩具

联合国儿童基金香港委员会一直提倡每日最少要让儿童有1小时“自由游戏”时间,有助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成为训练空间与社交技能的场域与课程。不过,不论是游戏或是玩具的本身,都带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不少玩具的设计更反映著社会对不同性别的期望。在男孩典型游戏中,通常都是鼓励用家空间技能的应用 、冒险、能力掌握及成就感 ,亦大多数更具攻击性与竞争性。而女孩典型游戏,通常展现出关怀与照顾的元素,同时强调美丽、童趣与幻想。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泓教授进行了一项横跨达7年的性别研究“Toys Are Us 玩具造就你”。(资料图片)

“Toys Are Us 玩具造就你” 研究儿童行为偏好及心像转换能力

有研究曾指出男性在空间技能的表现会更为出色,当中原因或与男性从小便游玩男孩典型游戏有关。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泓教授进行了一项研究“Toys Are Us 玩具造就你”,以横跨7年的时间追踪同一群组,记录群组由幼稚园到青少年初期在选择玩具的行为偏好及其心像转换能力(即个体在心理上对物体进行旋转、翻转或变形的空间认知能力)。

男孩典型游戏有助提升空间技能 对将来职业发展有直接连系

“Toys Are Us 玩具造就你”于2014年至2015年期间共研究了644名5至6岁的香港小朋友,当中涉及研究小朋友玩游戏的频率、数量及类型,同时评估小朋友的心像转换能力,并于2021年至2023年重新评估当年其中的210名儿童。研究发现,在游戏偏好上参与男孩典型游戏更高的儿童,在心像转换能力中会有更好的表现,并能有效预测其长大后的心像转换能力均有正向提升。

黄教授指出,此项研究的结果反映出游戏对空间技能有长期影响,甚至影响其技能及职业发展。她举例道,空间技能在所有年龄阶段都能够有力预测数学成就;而在空间思维方面表现优异的学生,亦有更高的可能选择STEM相关科系,甚至有45%的STEM博士在高中阶段的空间能力测验中得分位于前4%,反映出空间技能与科学、科技、工程与数学(STEM)领域均呈有重要关联。

儿童玩具隐含性别讯息 或多或少潜在影响对性别能力预期

男孩典型游戏对空间技能存有正面的影响,不过在儿童玩具产业中,不少玩具的设计仍然带出明显的性别讯息。黄教授以“健达奇趣蛋”作例子,指出产品的本身便以区分成“男孩版”和“女孩版”对外销售,看似提供了多项选择给消费者,实际却在无形中为性别划上了标签;而耳熟能详的“LEGO®乐高”尽管设计出针对女性受众的模型,以从中吸引更多的女性用家,但玩法仍然比起其他版本的模型更简单容易,同样突显出玩具上存有的性别差异。

黄教授更举例道,在现今比较常见的电子角色扮演游戏中,男性角色一般被设计为队伍中的战斗主力,而女性则多以辅助型角色为主。她借此坦言,不论是玩具本身还是广告、卖点,都隐含了许多性别讯息,当中或会潜移默化地传达性别角色期待,影响儿童对职业、喜好、性格行为、能力的预期。

业界应注重性别敏感度 避免释放与性别相关的信息

黄教授直言,近十年儿童玩具产业也逐渐作出改变,例如设计出专门针对女孩的空间型玩具、或是对视觉上的性别标签进行调整,不过仍然建议儿童玩具在市场推广中,应更加注重性别敏感度。

她同时提醒家长和教师,应该关注玩具选择的特征、孩子的空间技能。例如,在游戏过程中使用空间语言,即与大小、 方向(左右)、关联(上面、附近)有关的字词,同时避免无形中发出与性别相关的信息(如:“女仔唔会砌模型”),更可以鼓励男孩女孩一同游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