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节气容易精神不振?中医推荐养阴润燥汤水及养肾五大穴位

撰文: 林荺晞
出版:更新:

24节气|霜降|这么快就来到了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当霜露凝结在枯草之上,寒风悄然浸透衣襟,你是否感到心头泛起一丝难以言喻的萧索与低落? 这种情绪,古人称之为“悲秋”。霜降,天气转寒,万物收敛,人在这个时节容易感到伤悲。
本文作者:博爱医院杨倩倩中医师

为何霜降会感到“悲秋之愁”?

霜降,自然界草木摇落,生机内藏,天地间一片肃杀收敛之象。天人相应,人体阳气也随著内收,生理状态趋向于“静”与“藏”。外在环境的萧条感,容易引发我们内在情绪的共鸣,产生寂寥、伤感甚至焦虑的情绪。 除此之外,秋季日照时间显著缩短,人体受到阳光照耀的时间减少。缺乏阳气温煦、推动,人也更容易感到精神不振、情绪低落、缺乏活力。

中医观点认为:秋季对应五脏中的肺。 肺主气,司呼吸,在志为悲。霜降深秋,燥气未退,寒凉已至。肺气不宣或肺气不足时,人更容易产生悲伤、忧愁的情绪,且难以排解,形成“悲易伤肺,肺伤更悲”的恶性循环。

适当进行户外活动 温通阳气 改善情绪

化解悲秋,并非强颜欢笑,重在顺应秋收冬藏之势,调和气机,安养心神。首先我们需要调整认知,知道秋季情绪低落是人体顺应天时的正常反应,学会接受这份感伤,不必抗拒或者怪责自己。然后,我们可以抓住上午8点到下午6点这段阳光明媚的时间,适当进行散步、太极、八段锦等活动,让阳光驱散心情的阴霾,温通阳气,改善情绪。抑或选择“慢下来”、“静下来”的生活方式,挑选喜欢且让自己能平静投入其中的活动,例如烹饪、书法、品茶、整理旧物、读书等,给身心休整的时间。

养阴润燥汤水

三国吴韦昭谓“霜降之后,清风先至,所以戒人为寒备也。”霜降,天气显著转寒,我们要适当添加衣物以保暖。此时养生之道核心在于:温而不燥,补而不滞,平补为主,慎用大热,兼顾养阴润燥。以下将推荐“怀山板栗玉竹清炖鸡汤”这款汤水:

怀山板栗玉竹清炖鸡汤(2人份)
材料:干怀山40g、板栗4颗、玉竹40g、枸杞子10g、南枣4颗、鸡半只、生姜三片

步骤:
1. 将半只鸡洗干净并剁成小件,用生姜及料酒过水并捞起用冷开水冲洗一次。
2. 浸泡干怀山、干玉竹、枸杞子、南枣。
3. 将鸡、怀山、板栗、玉竹、枸杞、南枣、以及生姜一起放入锅中,大火煲煮15分钟后转小火慢炖45分钟。
4. 待汤煲好之后,下适当的盐调味即可食用。

按揉5大穴位 养肾固肾

除食疗外,每日也可按揉以下穴位,每穴3-5分钟,以感觉酸胀为度:

1. 太冲穴(足背,第1~2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疏肝理气郁怒

2. 合谷穴(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中点)
调畅气机,与太冲穴合,用称“开四关”,达解郁效果

3. 内关穴(前臂,腕横纹上2寸,两筋之间)
宁心安神除烦

4. 太溪穴(足内侧,内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益肾滋阴

5. 涌泉穴(足底,约足底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后端连线的前1/3折点)
滋阴补肾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霜降的“悲秋”,是生命对季节流转的深沉回应。 它并非软弱,而是提醒我们放慢脚步,接纳秋日的沉静,以温和的方式疏通郁结之气,滋养肺金,涵养心神。 此时天气转寒,我们不仅要注意适当添加衣物保暖,也可在饮食方面注重温润平补,润肺益肾,以此迎接秋季的最后节气,告别秋天。

博爱医院杨倩倩中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