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地方政府“过紧日子”惟执行不力 学者吁加强监管
面对地方债务高企与财政收支矛盾加剧,中央政府大力倡导“过紧日子”,要求各地节约开支、杜绝浪费。然而,近期多地审计报告显示,部分地区在执行节约政策时仍存在滥报费用、预算不精准及公务车管理不当等问题,学者呼吁加强监管与制度改革。
据《第一财经》报道,地方财政压力日益加重,降低行政成本成为当务之急。然而,多个省级行政区的2024年审计报告显示,“过紧日子”政策执行不力。例如,河北省审计发现,7个部门下属13家单位违规发放实物福利、超标支付专家费等,涉及金额达164.16万元人民币。内蒙古自治区则存在公务车管理松散、会议开支不规范及预算编列不精准等问题。
此外,部分地区出现“突击花钱”现象,审计发现一些单位在第四季度或12月集中支出,占全年财政比重过高。更有甚者,部分省区存在超预算支出或未按预算名目乱花经费的情况,成为“过紧日子”政策落实的“重灾区”。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邓淑莲指出,这些问题背后既有长期结构性因素,也有监管不力的原因。现行预算管理制度存在缺陷,导致部分部门预算编列不合理。此外,违规行为的惩罚成本过低,除非涉及个人利益,部门和单位往往不会受到严厉处罚,难以有效遏制违规现象。
邓淑莲建议,对非制度原因的违规行为应采取“零容忍”态度,建立严格的处罚机制,确保节约政策落到实处。她还指出,部分地方公用经费定额标准未能反映部门实际需求,导致经费不足的部门挪用专项资金,进一步加剧违规问题。
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房地产市场低迷导致土地财政收入锐减,地方债务负担加重。为此,中央政府多次强调减少非必要支出、降低行政成本。今年3月,国务院在《202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5年预算草案报告》中明确要求,党政机关必须严格落实“过紧日子”政策,作为财政改革的核心任务。
为有效解决违规支出问题,邓淑莲建议优化预算编列,根据部门和行业特点合理分配公用经费,减少挪用专项资金的现象。同时,政府应强化监管,通过明确的处罚机制约束违规行为,确保财政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只有从制度和管理层面双管齐下,才能真正实现“过紧日子”的目标,缓解地方财政压力,推动财政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