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合峰会三大不寻常:中国不只聚焦欧亚 更展望全球治理

撰文: 刘燕婷
出版:更新:

9月1日,上海合作组织(简称上合)峰会在天津闭幕。这是又一次上合盛会的结束,却是以三个不寻常的句点告终。

首先是成员国元首理事会共同发表的“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及联合国成立80周年”的联合声明,各方在声明中强调铭记历史、反对歪曲二战真相,谴责为纳粹主义开脱的企图;并表示,二战胜利得益于各国人民的团结,如今各国同样对后代肩负责任,必须竭尽全力防止战争灾难重演,维护人类共同和平未来。声明同时呼吁推动联合国改革与多极国际秩序,让后代免于战争灾难。

显然,这不仅切合俄罗斯长期呼吁的“校正二战叙事”、因应中国即将举行的九三大阅兵,也贯通了“多极化”与“全球南方”的相互共鸣。

接著是“天津宣言”。宣言不只重申以《联合国宪章》为核心的国际秩序与多极化方向,呼吁推动联合国改革、提高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反对集团对抗与单边制裁,支持在欧亚大陆构建平等、不可分割的安全架构,也明确就加沙战争、以色列伊朗“12日战争”进行表态,并支持“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扩大本币结算,推进上合组织开发银行落地。

以上种种,搭配会上通过的《2026—2035年发展战略》,呈现生机勃勃、向外辐射的上合战略图景。

再来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上海合作组织+”会议,并在会上提出全球治理倡议,强调共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携手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也提到弘扬正确二战史观、坚定维护二战胜利成果,更表示中方将成立中国—上海合作组织能源、绿色产业、数字经济三大合作平台。习近平更强调,面对加速演进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上海合作组织要发挥引领作用,当好践行全球治理倡议的表率。

整体来说,从围绕二战的联合声明、横跨地缘与发展的天津宣言,到集二者之大成的全球治理倡议,这是这次上合峰会尾声的三个不寻常,也是中国在东升西降与多极化的时代变局下,先聚焦欧亚、后展望全球的治理图景。

2025年9月1日,中国天津梅江会展中心,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谢里夫、乌兹别克总统米尔济约耶夫、塔吉克总统拉赫蒙、俄罗斯总统普京、哈萨克总统托卡耶夫、印度总理莫迪、吉尔吉斯总统扎帕罗夫和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合影。(Reuters)

上合作为欧亚共同体

首先是以上合贯通欧亚。

一开始,上合只是中俄与中亚的对话机制:为解决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吉尔吉斯和塔吉克的边界问题,五国元首于1996年在上海举行首次峰会,之后逐步形成五国会谈机制。2001年6月,“上海五国”元首在举行第6次会晤,乌兹别克正式加入,上合组织也正式成立。

成立之初,上合更多聚焦应对“三股势力”: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但随著情势稳定,印度、巴基斯坦、伊朗、白罗斯(前称白俄罗斯)等新成员加入,上合对中国的意义也与过往不同,过程自然也是经历一段艰辛。

首先是俄罗斯的暗中扞格。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就担忧在中亚的影响力流失,因此上合成立启,莫斯科便同步推动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欧亚经济联盟发挥作用,试图制衡中国在中亚日益增长的影响力,而这也必然削弱上合组织的影响力。

显然,俄罗斯在上合内部的角色有所矛盾。一方面,莫斯科希望上合成为应对美国和西方的力量;但另一方面,莫斯科又排斥中国的参与、乃至领导潜力,问题是俄罗斯自身的有限能力,也不足以支撑上合的领导权。因此长期以来,俄罗斯都更聚焦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欧亚经济联盟。

而针对俄罗斯的暗中掣肘,中国则以谨慎行动给予安全感,重点就在于:虽然中国在经济和政治上,都对中亚国家拥有影响力,但北京无意在中亚建造或租用军事基地。这种姿态,无疑是中俄合作得以行稳致远的关键,最终也让上合得以生存发展。

图为8月31日,普京访问天津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与习近平握手。(俄卫网)

当然,共同敌人的存在也是中俄携手的重要原因。苏联解体后,美国一度在中亚拥有军事基地,涉及政权颠覆的“颜色革命”也时有发生;再加上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美俄关系持续摩擦,又因2022年的俄乌战争急遽恶化,已经失去西方的俄罗斯不能再失去东方,上合与中国在中亚的影响力当然也同步上升。

此外,中国也逐渐在过程中,有意识地把上合当成中美博弈下、联系欧亚各国的政治机制。例如2018年的印度与巴基斯坦加入,从一个角度来看,俄罗斯之所以积极推动这对地缘宿敌加入,或许是有意在上合内部埋下引信;但从另一个更宏观的视角来看,印度加入本身,其实有助北京限制美国拉拢印度以制衡中国的努力,也符合中国扩大南亚影响力的期望。而2025年的峰会召开也证明,印巴冲突并没有影响上合运行。

之后在2022年9月,伊朗正式加入上合,至此组织已经扩员到了中东。2024年7月,中国接任2024至2025年度上海合作组织轮值主席国,这是时隔7年中国再次担任主席国。与此同时,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四次会议正式接收白俄罗斯为成员国,至此上合组织已有10个正式成员国、2个观察员国、14个对话伙伴,2025年又在对话伙伴中新增了老挝。

显然,与上合组织成立时相比,当今中国实力更加强大,美国在欧亚的领导地位则相对下降。在这个过程中,上合扩员就与“一带一路”相键结,扮演中国的欧亚稳定器,以中俄合作为主轴、中亚稳定为基础,从北京到莫斯科,从南亚到中东,形塑了一个非西方的欧亚共同体。

上合峰会:图为2025年8月3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乘机抵达天津。(新华社)

从欧亚远眺全球

而从欧亚出发,中国也开始推展自己的全球治理图景。

以这次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提出全球治理倡议为例,其重点就是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携手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核心内容包括奉行主权平等、遵守国际法治、践行多边主义、宣导以人为本及注重行动导向五个面向。

而这一倡议本身,并不是凭空出现。在此之前,中国已经先后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更重要的,是中国近十年来对全球南方的积极耕耘,而欧亚毫无疑问是起点。

首先,从2012年开始,中国就持续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内,加强自己在全球南方国家的影响力,而这一倡议的总体框架,其实来自“走出去”的政策,投资、贷款、援助和基础设施等项目,更为具体活动提供了松散外壳;接著,中国也开始运用上合组织等区域合作平台,试图产生区域的政治影响力;最终,中国通过贸易谈判、投资协议、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采和金融安排等,与各国建立了兼具政治与经济影响力的外交互动。

而以欧亚为起点展望全球,中国模式之所以对全球南方有吸引力,关键就是经济援助本身以及援助的模式。一来,因为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经济援助,更有意推动国家工业化,因此中国不论是“一带一路”、开发银行等项目,都确实契合各方需求;二来,中国没有受到殖民历史的包袱,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中方所谓“不干涉”、“尊重主权”的话语可信度,且中方援助确实与西方相比,较不与政治议程、偿债能力评估相挂勾,也因此受到发展中国家欢迎,被当成西方援助外的有力替代方案。

2025年9月1日,俄罗斯总统普京(Vladimir Putin)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国天津参加上海合作组织高峰会合影仪式。(Reuters)

此外,人文交流当然也是中国著力耕耘的场域。除了通过各种出版计划输出中国书籍、建立跨国翻译与配音团队大力推广陆剧等影音产品外,中国也为各国的军事、新闻和文化界精英提供全额资助的中国培训之旅,以及为选定的学生提供奖学金。这也始终是“一带一路”项目的一大重点,上合发迹的中亚也是重点区域。

时至今日,多数全球南方国家都加入了中国的区域合作机制,除了已扩员至中东、南亚的上合外,中非合作论坛涵盖了54个非洲国家中的53个,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涵盖了22个阿拉伯国家中的21个,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包含除中国以外的33个成员。整体来看,超过一百个经济发展中国家参与了这4个中国主导的区域合作平台,显见过去10年的耕耘有成,对比当前美国的关税战、全球勒索,中国的角色尤其不同。

从清末天朝秩序崩溃以来,中国经历内外大小战争,既要维持国家存续,也不断探寻自己在全球政治体系的角色,中间经历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理论、并一度在60年代与70年代输出革命,也走过改革开放与积极融入国际体系,再到今日别开生面的全球治理架构:以“一带一路”为经济与合作基础,上合等非西方组织为上层结构,中国如今的探寻道路,既有过去的历史积累与重像,也开启了史无前例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