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逝世|2导师培养最早华人诺奖得主 晚年为恩师纪念馆题名
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杨振宁,因病于周六(18日)12时0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在《杨振宁传》中,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深情回顾了对其学术生涯影响深远的两位恩师——吴大猷与王竹溪。吴大猷指导其学士论文,而王竹溪则指导其硕士论文,更将他引入统计力学这一20世纪物理学的重要领域,成为其终身研究的核心方向之一。
王竹溪,1911年出生于湖北省公安县麻豪口镇,1933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物理学博士。1938年,27岁的他怀抱科学救国理想,回到战乱中的祖国,受聘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担任物理系教授,开设统计物理、热力学、量子力学等课程,展现了扎实的学术功底与严谨的治学态度。
1942年,杨振宁从西南联大取得学士学位后,进入研究生院学习,受王竹溪博学多才与刻苦治学的风范影响,对统计物理产生浓厚兴趣,特请王竹溪指导其硕士论文,从此踏入统计力学领域。王竹溪的指导为杨振宁在“尹辛模型”与“相变理论”等统计物理学问题上的杰出成就奠定了基础。
1983年王竹溪逝世,享年71岁。杨振宁专程从美国赶赴北京吊唁,并在唁电中写道:“竹溪师生平勤实诚正,造就无数科技人才。我对统计物理的兴趣源于他的启发。”2011年,王竹溪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举行,杨振宁与30余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及公安县代表共同缅怀这位教育家与物理学家。杨振宁回忆,王竹溪扎实的学术基础与严谨态度深刻影响其研究方向,对其学术素养与思考方法的培养至关重要。
公安县为纪念王竹溪,建立了王竹溪纪念馆、竹溪小学与竹溪街,并编撰《王竹溪传》,以激励后人。位于公安县第一中学的王竹溪纪念馆,馆名由杨振宁亲笔题写。
《诺贝尔奖坛上的华裔科学家:杨振宁与李政道的故事》一书记载,吴大猷引导杨振宁进入对称原理与群论领域,而王竹溪则使其专注统计力学。杨振宁曾说:“吴先生与王先生引导的对称原理与统计力学,成为我40年研究的主要方向。”两位恩师的严谨学风与深厚学识,为杨振宁的学术辉煌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