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福苑火灾︱深圳94年率先“禁竹” 专家:竹棚或非火灾唯一推手
香港大埔火灾在焚烧十余小时后已基本控制,至今造成128人遇难。与此同时,大埔宏福苑大楼外墙搭建的竹棚及棚架安全,引起社会舆论关注,不少网民纷纷质疑竹棚架是否具备应有的阻燃性以及是否逐渐用钢棚架取代竹棚架展开讨论。
事实上,棚架(内地称为脚手架)材质的选择在两岸三地范围存在显著差异,中国内地自1994年起逐步推进从竹制向钢制脚手架的转型,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伴随技术迭代、成本博弈与政策调整逐步展开。
竹棚虽灵活坚韧,却难挡时代“钢铁洪流”
在20世纪80年代前,竹制棚架是中国建筑工地的“标配”。这种脚手架的材料成本极低且传统工艺成熟,竹制棚架依赖“扎接”工艺,无需复杂工具,适合低层建筑和手工施工。非常适合当时以低层砖混住宅为主的建筑模式。
但随著城市化进程加速,建筑结构从多层变为高层,竹架的弊端逐渐显现。从90年代开始,高层建筑兴建速度加快,1990-1994年间,每年建成10层以上建筑在1000万平方米以上,占全国已建成的高层建筑的40%。而竹棚的抗压性和耐久性无法满足需求——一场暴雨可能导致竹棚霉变腐朽,一次强风可能让整片脚手架变形坍塌。
因此,深圳最先表态,1994年深圳发布的《关于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停止使用竹脚手架的通知》,宣布从当年10月1日起,在施工现场停止使用竹制棚架,一律采用钢管棚架,并且解释称:在夏季,深圳台风暴雨天气多,对竹架稳定性要求极高,在我市已发生多起因台风暴雨造成竹架倒塌事故。在秋冬季节,天气干燥,施工现场极易诱发火灾事故。
自此,内地开始漫长的“去竹化”的迭代。2011年,住建部发布《建筑施工竹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 254-2011),虽然没有在名义上彻底废除竹棚架,但对其使用了极严苛的“限高令”:单排架不得超过 24 米,双排架不得超过 50 米,且严禁用于高层建筑主体施工。2021年,住建部再次发文宣布竹(木)棚架等22项施工工艺被禁止,竹制棚架正式退出历史。
1990年代末,碗扣式钢管棚架取代竹棚架开始在全国普及。这种棚架用钢制立杆和横杆连接,强度是竹架的5倍以上。尽管钢管脚手架初期投入比竹架高40%,但在规范使用条件下,其周转次数可达200-300次,综合成本反而降低80%以上。
2022年前后,随著国家及地方部门加强推管,更为安全的盘扣式钢管棚架迅速抢占市场。相关数据显示,中国盘扣式棚架行业保有量从2015年的133万吨激增至2023年的2580万吨,相当于约1000个“鸟巢”国家体育场的钢材重量,同比上升11.2%。
棚架材质升级难阻火灾 专家:易燃配套材料或为隐患
尽管中国建筑棚架已从竹木结构演进至碗扣式、盘扣式钢架体系,但近年来多起重大火灾事故表明,火灾隐患并未随材质升级而彻底消除。脚手架本身或许不再是火势蔓延的唯一推手,但其配套的保温材料、密封胶、雨棚等“隐形引火物”却成为新的安全盲区。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城市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邹亮曾在采访中指出,竹木棚架或许是火势蔓延的推手之一,但可能不是唯一原因。
“高层火势蔓延多由易燃材料所致。除了竹木棚架,老房维修中所选的保温材料、门窗的密封材料、雨棚等,是否具有阻燃性,也均需纳入考量。”邹亮表示。
在2010年,上海胶州路一栋高层教师公寓就因电焊工人违章操作,致使易燃的尼龙安全网遭焊渣点燃,最终导致58人遇难。
“无论是竹制还是钢制脚手架,真正引发火灾的往往是棚架周边的易燃尼龙网或竹片踏板。”从事土木行业的曾先生在接受《香港01》记者采访时表示,仅靠金属脚手架取代竹制脚手架,并不足以彻底防范火灾风险。他强调,消防设施的维护同样关键,此外,若为节省成本而使用非阻燃安全网,火灾发生时熔滴现象将加剧火势蔓延。
曾先生进一步指出,目前内地装配式建筑开始采用盘扣式棚架搭配钢板网,这类组合不仅装卸效率高,且能显著降低火灾风险。相较之下,旧式碗扣脚手架虽部分会使用钢板网,但因棚架多为租赁模式,初期投入成本较高,除非是正规大型工程或招标档明确要求,否则实际应用中仍以传统尼龙安全网为主。他坦言,成本压力与监管漏洞,仍是当前棚架防火体系的两大隐患。
从竹棚架到钢棚架,内地建筑行业用了近三十年完成转型,但火灾风险的根源并未完全消除。当棚架的“刚性”安全提升后,防火责任需要传递给了保温材料、密封胶等“软性”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