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银:亚洲年轻人难觅好工 缺稳定收入与职途 或威胁社会稳定
世界银行(World Bank)10月7日发布新报告称,亚洲许多年轻人难以找到体面且高生产率的工作,众多青年长期被困于低生产率或非正规岗位,这种就业结构性的问题可能加剧社会不满并威胁社会稳定。例如,中国与印尼每7名青年中就有1人失业。
彭博社7日报道,世界银行当日发布的区域经济更新报告中写道:“总体就业率普遍偏高,但年轻人难以找到工作。”报告补充指,亚洲“大多数找工作的人能找到工作……但该地区许多人从事的是低生产力或非正规就业。”
这意味着,很多求职者虽能找到工作,却多为低薪、非正规或生产率不高的职位,难以转化为稳定的收入与职业发展通道。
世界银行警告,在多数国家,处于“易于跌入贫困”状态的人口比例,已超过中产阶级规模,表明经济增长并未普遍转化为更广泛的社会保护与财富积累。
资料显示,15岁至24岁群体在蒙古、印尼与中国等地的失业率均超过10%,而25岁至54岁主要劳动年龄组失业率通常在5%或以下,表明青年失业问题具有明显的代际不均衡。
报告还发现,区域内新增就业正在从制造业向低薪服务业转移,这一趋势削弱了曾帮助数百万人摆脱贫困的产业带动效应。
同时,成立五年或以下的新创企业在创造就业上扮演着“重要而不成比例”的角色。以马来西亚和越南为例,这类企业占总就业的57%,却贡献了79%的新增岗位,而新企业减少了入市,则将抑制就业扩张的潜力。
这些经济与就业压力正与政治不满交织,全球多地近月出现以Z世代为主的示威浪潮,数千名年轻人因对腐败、失业与不平等的愤怒走上街头,相关示威已在菲律宾、印尼、蒙古、马达加斯加、肯尼亚、摩洛哥与东帝汶等地爆发,并在尼泊尔和孟加拉引发政权更迭。
另外,性别与地区差异同样明显。太平洋岛国的劳动参与率偏低,在印尼、马来西亚和菲律宾,女性劳动参与率比男性低约15个百分点,妇女的就业与收入机会明显不足。
报告最后强调,若各国不能更有效地将劳动力从低生产率的部门与企业转移到更高生产率的岗位与企业,且不能扶持新创企业与提升女性及弱势群体的劳动参与率,则就业质量问题不仅难以在短期内改善,长期还可能演化为更大的社会与政治风险。
本文获《联合早报》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