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警告:特朗普施压恐逼台湾重启核武计划

撰文: 许祺安
出版:更新:

美国杂志《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9月30日刊出中国事务周报,副主编巴默(James Palmer)以“台北该如何应对华府”为题撰文指出,台湾在中美夹击下面临多重挑战。他认为,台湾的选项包括暂时听从特朗普主意、用其他方式安抚特朗普,但最务实的做法,仍是运用美国国会既有人脉,对白宫施加压力以维持对台保护。巴默并警告,若台湾最终无法再信任美国作为安全伙伴,可能会开始认真讨论重启1980年代因美方压力而中止的核武计划。

《外交政策》文章指出,美国总统特朗普重返白宫数月以来,台湾承受双重压力。一方面,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据传游说特朗普正式表态反对台湾独立;另一方面,白宫则要求台湾将部分半导体产能移往美国,以换取保护。

巴默分析,先前外界推测特朗普与习近平可能达成所谓“大交易”,但实际上“没有任何一项真正发生”。他直言,特朗普在履行协议方面的纪录很差,中国若以为能透过让步换取承诺,“那将是过于天真”。

文章提到,虽然习近平在外交上似乎获得部分进展,但美国要公开反对台独仍不太可能。特朗普或许对台湾漠不关心,但“许多共和党人却十分重视,而表态反台独无疑会被视为屈服于中国”。

不过,巴默指出,如今台湾在白宫已缺乏盟友。特朗普第一任期内的对中鹰派人士,如前国务卿蓬佩奥(Mike Pompeo)、前众议员盖拉格(Mike Gallagher)与前副国安顾问博明(Matt Pottinger),大多已被年轻孤立主义者取代。现任国务卿鲁比奥(Marco Rubio)一度被视为台湾的坚定支持者,但如今似乎更在意获得特朗普的认可。

鲁比奥在担任美国国会议员期间,是参议院头号对中鹰派之一,立场友台,曾与蔡英文及赖清德会晤。图为7月1日,鲁比奥在华盛顿四方机制外长会议前发言。(Reuters)

他指出,台湾的一条可能路径是“暂时听从、讨好特朗普”,即便长期来看并不合理。他表示,把半导体产业搬到美国“在实务上是不可能的”,原因包括高度依赖台湾在地供应链与专业知识,以及台湾工程师缺乏赴美工作的意愿。巴默建议,台湾可以“假装对计划有兴趣,在美国做一些象征性投资,然后等待特朗普分心,转向其他议题”。

另一条路径则是“用其他方式安抚特朗普”,例如透过政治或经济利益。他举例,台湾近期与美国签署的大豆采购协议,虽然不足以弥补美国在中国市场的庞大损失,但多少能帮助陷入困境的美国农民。

最务实的做法,巴默认为,仍是透过国会既有的人脉,施加压力让白宫维持对台军售,并至少默示保证防卫。他提到,参院军事委员会主席韦克尔(Roger Wicker)近期访台时称台湾为“自由国家”,这显示国会两党仍有不少友台人士。

巴默最后警告,从长远来看,若台湾逐渐无法信任美国,“可能会开始认真讨论重启1980年代在美国压力下终止的核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