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合峰会|中印修好“龙象共舞”的产业考量:跟特朗普无关?
8月31日,至今规模最大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在天津开幕,当中最为备受关注的就是印度总理莫迪(Narendra Modi)时隔七年访华、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见面的行程。
31日的“习莫会”是两人2024年10月在俄罗斯喀山金砖峰会之后的一次会晤,双方都强调中印是“伙伴而不是对手”。莫迪在社交媒体X上用中文发布了两人会面的帖文,称会晤“富有成果”。习近平则称“实现‘龙象共舞’,应当是中印双方的正确选择”。
“俄印中”vs 特朗普
在特朗普(Donald Trump)以50%超高关税对付印度之际,中印近月关系迅速修好:中国开放让印度教徒到中印边境圣地朝圣,中印同意重启新冠疫情之后从未恢复的直航航班,双方为人员往来提供签证便利……而继喀山会面前后双方达成边境巡逻安排和脱离接触协议之后,双方也同意成立专家小组,探讨边境划界--中印边境争议往往被视为中印关系的最大障碍。
9月1日,莫迪也在X上面分享了他跟习近平、普京(Vladimir Putin)三人并行和聚首谈话的照片,营造出俄印中三方机制重启的印象。
《印度时报》对此就以《“总是令人愉快”:俄罗斯─印度─中国三方合作再现;莫迪总理、普京、习近平在上合峰会上共享温馨时刻》作报道。
西方舆论普遍认为最近将莫迪推向中国的是特朗普针对印度的关税政策,以及他与莫迪在印巴冲突议题上的分歧。《纽约时报》的一篇相关报道就以《印度原是中国的经济替代选项 特朗普终结了这一局面》为题;CNN的一段影片更以《特朗普如何将各国推进中国势力范围》为题。
似乎是要呼应这种解读,曾为特朗普坐牢、在特朗普第一任期是最强硬对华鹰派的白宫贸易顾问纳瓦罗(Peter Navarro),如今扮演“批印先锋”的角色,日前已将俄乌战争形容为“莫迪的战争”,认为是印度大买俄罗斯石油才让战争停不下来。
他在周日(8月31日)亦向身在天津的莫迪隔空开炮,声称印度作为“全球最大民主国家”,不明白为何莫迪会跟普京和习近平“同床共枕”--纳瓦罗还直接向印度人民喊说,将印度企业低价买入打了折扣的俄罗斯石油再转口出售的做法是“婆罗门阶层牺牲印度百姓来谋取利益”,似乎有煽动印度民意反抗莫迪政府的意味。
本年用来针对围睹中国的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Quad)峰会原本本年要在印度举行。在美印交恶的背景之下,《纽约时报》日前引述知情人士消息报道,称特朗普已没有在本年秋天访问印度的计划。
外界原本期望特朗普能够利用莫迪可能到纽约出席9月联合国大会的契机和印度修补关系,可是从此等报道再加上纳瓦罗持续不断针对印度的“战狼外交”言论来看,特朗普似乎真的是要印度向他公开臣服,停买俄油,甚至承认5月的印巴冲突是他插手叫停的。
无可否认,特朗普在本轮“龙象共舞”的趋向之中“应记一功”(详见下片),但印度客观上早就有和中国修好关系的结构性原因。
去年10年的喀山“习莫会”其实就是莫迪试图修正2020年中印边境冲突后印度明确投入西方制华阵营的政策的外交动作。特朗普突如其来的跟莫迪翻脸,其实只是中印修好的催化剂,并不是根本原因。
“印度制造”要靠“中国制造”?
2020年中印边境冲突之后,中印关系恶化,印度带头封杀TikTok等中国企业,明确靠向美国。可是,过去几年,中国的对印出口却不止没有减少,还逆向大升。2020年,印度的对华贸易逆差为440亿美元,到2024年此数已升至992亿美元的史上高位,印度对华出口只得142亿,中国对印出口则为1,135亿。
在印度国策上,莫迪在2014年刚上任就已经推动“印度制造”政策,希望将当时只占印度经济15%的制造业在10年内提高到25%。2020年,已到第二任期的莫迪也推出了所谓的“制造业激励计划”(Production-Linked Incentive, PLI),希望推动国内生产发展,鼓励用国产货替代进口货。
配合起特朗普时代的对华贸易战,以及其催生的“中国+1”全球产业链转移,莫迪的“印度制造”政策与美国地缘政治战略可算是“不谋而合”。
问题是,经过超过10年发展,制造业在印度GDP的占比不升反跌。世界银行数字显示,从制造业得来的增值2024年只占印度GDP的13%。
而花费230亿美元的“制造业激励计划”本年也不获莫迪政府续期。某程度上,这可算是莫迪“承认失败”。
聚集亚洲的研究和教育机构Hinrich Foundation本年5月就发表了报告点出了问题的重点:“印度制造”依赖“中国制造”。
因此,莫迪想要一边站队美国、抵抗中国,一边想要发展印度制造业,其实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
根据这份报告,在制药、手机、电讯、太阳能光伏电池与模组、无人机及电池制造等领域,“印度制造”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电讯产业在关键部件的进口替代率已达到60%。而印度最大企业集团如Tata Power、Reliance、Adani及Waaree Energies等加大本地投资,自2023年起不到两年时间,已把太阳能光伏电池和模组的对华依赖程度由九成以上分别降低至56%和66%。
问题是,很多印度制造业都依赖中国原料,例如印度仿制药业供应了美国四成的仿制药进口,但其对中国活性药物成分(API)进口的依赖程度过去五年以来依然维持在七成以上。而且,印度电池产业大部份技术依然来自中国电池公司,只有一家由韩国现代汽车和印度公司合营的电池工厂成功达至九成以上的在地生产。
截至2025年初,苹果(Apple)有20%的iPhone已经在印度生产,问题是由印度本地制造所贡献的增值只得6%至8%,大部份部零件供应商依然来自中国。
而对印度国家安全非常重要的无人机产业,则有70%的零部件来自中国。
根据印度智库“全球贸易研究组织”(GTRI,暂译)的数字,截至2024年的前十五年内,印度从中国的工业产品进口占总额由21%升至30%,中国对印出口比其他国家对印出口的增速快2.3倍。在“通讯设备、电脑和电子产品”“机械”“铁、钢及基础金属制品”之中,超过四成的产品类别对中国进口的依赖程度介乎50%至70%之间。在“化学品和药品”,近四分之一产品类别对中国进口依赖度超过70%。
在个别产品种类之中,这种依赖也颇为惊人:97.7%抗生素、96.8%用来制造半导体的矽晶圆、86%平板显示器、75.2%铀电池、91.4%绣花机……都来自中国。
除了工业制品和中间商品的对华依赖之外,印度的产业技术也需要从中国引进。GTRI的创办人Ajay Srivastava就表示,“传统及新兴的印度大型企业集团要进军电池储能和洁净交通等新兴产业,但它们缺乏技术和专业知识,这使它们高度依赖中国。”与莫迪关系密切的印度富商阿达尼(Gautam Adani)近月亦曾到访中国寻求与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企业进行合作。
简单而言,“印度制造”是莫迪经济政策的核心,也是长远扭转印度近五成人口还是农民的关键--但是,“印度制造”的发展却要依赖“中国制造”。
因此,即使到了最近几个月印度政府还有一些阻碍中国厂商投资的行动,莫迪就算没有特朗普与其反目驱使,早就有和中国改善关系的需要。特朗普的施压只是让莫迪能加速转身的近因。
当然,“印度制造”还是需要依赖像美国这样的成熟出口市场。不过,此刻的莫迪明显相信,没有“中国制造”就没有“印度制造”,没有美国市场,印度还是可以依靠内需(印度消费者支出占GDP超过七成,高于中国的五成多,莫迪在特朗普关税威胁之后已推出简化税制和减税的政策来刺激消费),并寻找其他出口市场(印度本年已同英国签署自贸协议,同俄罗斯到欧盟之间的贸易关系都有发展)。
没有中国制造,莫迪的经济政策核心无从发展;没有美国市场,莫迪还是可以寻找其他“替代方案”。尽管印度长期采取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在这种不对称的不可替代关系之中,如果一定要莫迪作出抉择,他心中的答案非常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