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事装备井喷式迭代 较美西方存三大优势|点经
反舰导弹、尖端无人潜艇、反导系统……中国大阅兵上出现的各种“大家伙”尽显了中国近年来军事科技成果。相比2015年的阅兵,这次的阅兵可以说是所有装备都换代了,甚至还换了不止一代。这个成绩单让世界震惊,连日来各海外媒体不断争相报道。为什么中国军事科技进展如此之快?这其中原因很多,比如跟军改有关,跟研发体系有关,跟制造业的发展也有关,跟过去十年的国际局势变化也有关。究竟是何缘由,中国军事制造发展处于怎样的水平,或许可以找到多个角度来分析。
首当其冲的最核心原因在于,中国2024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40.5万亿元,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超过美德日三国总和。庞大的制造业规模,给军工产业带来诸多好处。
中国制造业门类齐全,军工产业如果设计出甚么新装备,很容易从中国现有的供应链体系中,找到供应商来定制化生产相对应的零部件,可以让新装备的设计以更快的速度从设计图纸落地实现。
同时,庞大的制造业规模,带来的低成本优势,对中国军工实力也是一大帮助。而庞大制造业规模,带来了巨大的产能优势。这是中国军工产业很重要的三大优势:供应链体系优势、综合成本优势、产能优势。
现代战争,大都是美国对其他国家发动的战争,特点是代差碾压,技术优势非常巨大,且国力差距巨大,所以不管是波斯湾战争、伊拉克战争,都是闪电战般迅速结束,当然随后美国也被拖入漫长的治安战,这是另一个话题。仅从美军发动的现代战争角度,给人一种错觉就是现代战争都是闪电战。
最关键是美国人“骗”了自己,上述判断让美国人深信:未来战争不再是钢铁洪流的对撞,而是高科技的精准打击。美国相信,只要掌握最前沿的武器,就能轻易碾压任何对手,不必再维持庞大的制造业基础。(更多内容见:中国阅兵尽显工业实力 这决定战争胜负 为什么美国却放弃了? | 点经)
然而,2022年爆发的俄乌冲突,当对垒双方军事装备不存在代差碾压,技术优势不大的时候,战争陷入消耗战。虽然俄罗斯的综合国力明显要强于乌克兰,军事实力也强于乌克兰。但乌克兰背后依靠着北约,过去这三年多,北约为乌克兰提供了全方位的军事情报支持、装备支持、训练支持。事实摆在面前:俄乌冲突拖入消耗战泥潭。背后较量的是整个军事供给体系,其中就包括军工产业的成本较量、产能较量。
这时候,军工产业的制造成本就非常关键,因为制造成本越高的国家,在消耗战中对国力的消耗就越大。俄乌冲突三年打下来,西方制造业成本高企、产能不足的问题,暴露得非常明显。俄乌战争几乎把北约炮弹库存打空,自身产能不够,还得靠韩国供应乌克兰炮弹。
美媒《华盛顿邮报》7月2日称,2022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国已经向乌克兰提供了价值超过670亿美元(约5,223亿港元)的武器和安全援助,包括5亿多枚子弹和榴弹、31辆M1A1主战坦克、300万枚155毫米炮弹、5,000辆悍马、数十套防空系统等,其中155毫米炮弹在俄乌战场上消耗最大。
去年俄乌打得比较激烈的时候,乌克兰155毫米炮弹的月消耗量是最少10万枚。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前,每枚炮弹的价格约为2100美元,但俄乌冲突爆发后,由于消耗巨大加上产能不足,155毫米炮弹在一年时间就涨了4倍,达到每枚8,400美元。
美国《星条旗报》(Stars and Stripes)2024年12月称,时任美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Jake Sullivan)承认,2022年俄乌冲突初期,乌军在短短8周内就损失了相当于美国一年产量的155毫米炮弹。
更严重的是持续的弹药消耗,2024年9月,美国155毫米炮弹月产能达到4万枚。美军之前设定了今年10月达到月产能10万枚155毫米炮弹的目标,但今年8月,根据陆军发言人沃伦(Steve Warren)称,该军种目前月产4万发炮弹,与2024年9月的产量相当,预计要到2026年中才能达到月产10万发155毫米火炮炮弹。但其实很大情况是明年这个时候,计划又得改到明年的明年,可谓是“明年复明年”。美国军工产能无法迅速提上去,背后是美国制造业长期衰落的结果。
俄罗斯虽然也靠朝鲜供应炮弹产能,但俄罗斯的炮弹产能并不低,月产能超过30万枚。贝恩策略顾问公司(Bain & Company)预计,俄罗斯2024年将生产大约450万枚炮弹,而欧盟和美国合计将生产约130万枚。俄罗斯炮弹不够用,是因为俄罗斯炮弹消耗量更大,去年月均消耗量至少达到60万枚,形成对乌军5倍以上的火力压制。
再说说成本,俄罗斯使用的152毫米炮弹的生产成本明显低于西方155毫米炮弹的成本。贝恩策略顾问公司数据显示,俄罗斯152毫米炮弹的平均成本为每枚1,000美元,而北约155毫米炮弹的价格平均每枚达4,000美元。
所以,现代战争进入消耗战,拼的是后勤、国力,也是在拼军工产能和军工成本。这只是拿常规弹药来举例。一个国家制造业规模,对于军事装备的迭代优势影响更是相当巨大。
中国军工产业发展,追求高“效费比”。效费比,就是产出效益与投入费用的比值。投入少,产出多,效费比就高,效益就好。通俗说,就是好钢用在刀刃上。要实现高效费比,一个核心基础就是要有强大的制造业规模支撑,才能尽可能降低军工制造成本。
中国军费规模占GDP比例并不高,仅1.38%;欧盟在有美国军事力量存在的情况下,常年的军费占GDP比值都不到1.5%;美国的军费占GDP比例更是高达4.5%左右。中国用不到1.5%GDP的军费,就完成了独立自主的军工国防体系。
除了制造成本低,现代战争的“高效费比”,还在于用同样的钱,造出来的装备战斗力的提升。用同样的钱,造出来的武器装备战斗力越强,效费比越高。这就要求军事装备追求推动装备体系化、讯息化、智能化发展。
俄乌冲突的爆发,大量无人机的应用,已经在改变现代战争的形态,甚至已经在重塑武器装备的设计理念。这次中国阅兵最大一个亮点,就是大量无人化、智能化装备的展示。
中国从2015年就提出智能制造计划,制造业智能化也会进一步推动军工产业智能化,对于军事装备智能化也有帮助。中国能这么迅速地开始应用大量无人化、智能化军事装备,跟中国制造业智能化的长期积累是密不可分。这些新式军事装备的设计,可以很迅速通过强大的制造业来进行落地,并持续迭代、改进。
特别值得一说的是“体系作战”,它在今年5月的印巴冲突后,成为广为人知的一个名词。这次印巴空战中,巴基斯坦之所以能够击落印度空军多架阵风战机,不仅仅只是靠歼-10C战机,而是靠中式装备的成体系作战。
据报道:“由于巴基斯坦空军已经通过数据链联接歼-10CE、ZDK-03预警机、红旗-9防空系统等装备构成了作战网络。歼-10CE与ZDK-03预警机、电子战飞机通过数据链实现实时信息共享,形成‘传感器-射手’闭环。在预警机的帮助下,歼-10CE无需开启自身雷达即可接收目标信息,采取‘A导B射’的‘准四代隐身战法’降低了被反制风险。巴方通过‘传感器-射手’一体化体系,实现了快速响应,极大压缩了猎杀时刻。”
这显示体系作战,能让军事装备的作战能力得到放大,实现1+1大于2的效果,从而提高了效费比。
另外,很关键是,中国从2015年开始推进的产业升级战略,已经收获了战略成果。2024年,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成功点火,高温超导材料支撑世界首条35千伏公里级超导电缆连续稳定供电逾1000天,工业母机、仪器仪表、工业软件等领域突破一批创新性技术和产品、高端装备、人工智能等领域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生物制造、机器人等新兴行业快速成长。产业升级让中国制造业往高精尖方向快速发展,这是中国军工产业能够快速迭代的重要基础。
就以东风-27方阵为例,对于高超音速导弹这种尖端装备来说,“能造出一枚”和“能批量列装”完全是两个概念。前者是科研成果,后者才是工业实力。
东风-27的方阵至少释放出三层讯号:首先,制造工艺涉及高能固体燃料、耐高温复材、复杂气动布局和精确制导。如果没有成熟的工艺和稳定的供应链,不可能形成方阵。其次,阅兵中的东风-27不只是导弹本体,还配套了运输发射车、指挥通讯和保障车辆,显示其已融入部队体系。要知道,中国的阅兵传统是,只有成规模列装的装备才会成方队亮相。如果还是样机或小批试制,不会如此高调公开。
所以,中国九三阅兵的最大看点,并不是某一款新武器,而是体系化展示:核三位一体、高超音速导弹、无人作战集群和定向能装备,背后都有着完整的工业链条与配套的产能。
除了硬实力之外,还有一点很重要,是如何看待军工产业。中国是不可能让军工产业变成暴利行业,追求高效费比就意味着议价权不在军工企业手中。
强烈对比的是,美国的军工产业之所以是暴利行业,是因为本身美国是被诸多资本利益集团控制,所以美国的行政是为了让美国资本集团利益最大化。美国是出了名军事装备造价昂贵,这使得美国的效费比极低,虽然美国拥有世界最多的军费支出,但这些年却不断养肥了各路“史密斯专员”和军工资本,实际产出并不高,完全就只能靠吃老本。
不但要有数量,还要有质量。这次阅兵即是中国新式军事装备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中国军工产业发展的一次展示,更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一次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