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工人被捕:美国“铁链”对待盟友 制造业“有钱无人”难复兴
韩国现代汽车(Hyundai)与LG Energy Solution在美国佐治亚州合资电池工厂施工现场,9月4日有300多名韩国技术人员被捕。他们遭铁链束缚押走的画面其后曝光,震惊韩国社会。对于一个与美国结盟逾70年、并列七大贸易伙伴之一的国家而言,这种粗暴执法不仅是司法事件,更是对互信的撕裂。
一名美国记者直言:“现代汽车是韩国经济的象征。这就像韩国突袭通用汽车(GM)工厂,逮捕300名美国人一样。若真的发生,美国会作何反应?”这句话,道出了事件非比寻常的严重性质。
被拘押的316名韩籍与14名其他国籍员工,多持B-1商务签证赴美参与设备调试,却在美国移民与海关执法局(ICE)的突袭行动中,被送往福克斯顿的拘留中心。他们在被关押八天后返国,但韩国政府与业界的愤怒并未消退。事实上,这宗事件早已超出移民执法的范畴,牵动的外交、安保与产业战略的多重漩涡。
劳动力断层现象普遍 美制造业复兴艰难
舆论普遍认为,美国“缺工”才是风波的深层根源。前总统拜登(Joe Biden)的政府虽以《降通胀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提供巨额补贴,当地政府也承诺“一站式服务”,但高昂的人工成本、断裂的制造经验与不稳定的劳动力供给,让外资工厂步步维艰。
一名韩企负责人无奈地说:“一线工人不必是专家,但起码要守纪律、不沾毒品。”另一名管理层更直言:“在精密设备面前,美国当地员工连基本概念都不熟悉。”
这种劳动力断层并非个案,而是普遍现象。无论电池厂还是半导体厂,韩国企业在美国的现场管理者都面临同样困境—高成本、低技能、不稳定,尤其是“用工不稳定”成为致命难题。
韩企纷纷透露,只要隔壁厂传出加薪消息,第二天就可能出现大面积缺勤。对许多美国年轻人而言,在半导体“无尘室”工作几乎不可想像,他们更愿意在餐饮业打工,靠小费换取灵活自由。于是,部份韩企不得不在越南移民聚居区建厂,或将“工厂周边工科大学数量”作为选址标准,以维持人力稳定。
这并非韩国独有。据美媒Axios披露,台积电亚利桑那州工厂的3000多名工人中,有一半来自台湾。跨国企业的集体困境,突显美国制造业复兴的艰难。
Z世代仅14%愿意进入工厂 关键技术签证制度长期缺位
美国富国银行(Wells Fargo & Company)数据显示,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已从1979年的2,000万跌至如今的1,280万,仅今年8月就减少1.2万个岗位。要重返昔日荣景,需要3万亿美元(约23万亿港元)投资和庞大人力。然而现实是,美国Z世代年轻人中,仅14%愿意进入工厂。富国银行的结论耐人寻味:“以关税驱动的制造业回流,是一场艰难的战斗。”
偏偏在这场“战斗”中,韩国却在7月30日韩美首脑会谈上,同意以3500亿美元投资换取15%的关税减让。表面是成果,实则“空心交易”:补助有期限,建厂被催促,而关键的技术签证制度却长期缺位。韩企只能依赖B-1出差签证勉强维系,最终换来的却是300多名工人被铁链捆绑的屈辱场景。
对韩国而言,被捆住的不只是劳工,更是同盟互信。有人感叹:韩美首脑8月25日握手言欢,不到一周,美方却在背后插刀。这样的举动,无论如何解释,都难以服众。没有制度保障与人力通道的投资,终究只是空心支票。若韩国在盟友关系中无法守住尊严与安全,再多投入,也可能沦为一场“铁链交易”。
真正需要捆住的,不是劳工,而是失衡的同盟逻辑。
本文获《联合早报》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