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世界世俗化下 中企出海的机遇与挑战

撰文: 外部来稿(国际)
出版:更新:

近年来,全球穆斯林消费市场的庞大规模与增长潜力正在吸引更多全球投资者的目光。2023年全球穆斯林人口已超过20亿,占全球人口的四分之一,其中到2030年预计将有超过5.4亿年轻人口进入消费主力军,这意味着对清真商品、数位服务和文化体验的长期需求将不断增加。

DinarStandard的调研报告显示,穆斯林消费者在食品、医药、化妆品、时尚、旅游及媒体娱乐等清真经济核心领域的支出达到2.43万亿美元(约18.91万亿港元),预计到2028年将增至3.36万亿美元(约26.15万亿港元)。其中,仅清真食品一项的规模就已达1.43万亿美元(约11.13万亿港元),并将在五年内增长至1.94万亿美元(约15.1万亿港元),显示出稳健的需求扩张。

伊斯兰金融的规模更为庞大,2023年资产总额为4.93万亿美元(约38.37万亿港元),预计到2028年将跃升至7.53万亿美元(约58.6万亿港元),进一步巩固其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地位。

穆斯林消费者的支出预计到2028年将增至3.36万亿美元(约26.15万亿港元)。(Getty)

其他细分市场同样展现活力:清真时尚规模为3270亿美元(约2.55万亿港元),清真旅游正以12.1%的年均增速成为增速最快的领域,预计2028年将达到3840亿美元(约2.99万亿港元);清真药品和化妆品则分别有望增长至1490亿美元(约1.16万亿港元)和1180亿美元(约9183亿港元),而清真媒体与娱乐市场也将突破3370亿美元(约2.62万亿港元)。

与此同时,伊斯兰经济的投资生态正日益深化,阿联酋和印尼分别完成超过15亿美元(约117亿港元)和16亿美元(约125亿港元)的相关投资交易,金融和娱乐产业成为资本流入的重点。

中国企业在穆斯林市场的经营规模与影响力正迅速扩大,已成为全球清真贸易中的重要力量。根据资料,2021年中国向伊斯兰合作组织(OIC)57个成员国的清真产品与服务出口额达到404亿美元(约3144亿港元),位居全球首位。与此同时,2022年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贸易总额也突破4300亿美元(约3.35万亿港元),较十年前翻了一番。

其中,阿联酋成为中国在阿拉伯世界最大的交易伙伴,双边非石油贸易额达到720亿美元(约5603亿港元)。在消费端,穆斯林服饰在东南亚TikTok平台上持续热销,尤其是在开斋节等宗教节日期间,深夜直播带货成为黄金销售时段。美妆个护品类同样潜力巨大,例如中国品牌HEXZE通过清真认证后,在印尼市场月GMV接近两三百万人民币。

此外,居家生活类商品在印尼TikTok近30天销量中占比23%,显示出广泛的消费需求。更值得关注的是,穆斯林国家的基础建设正在加速推进,沙特“2030愿景”、印尼新首都计划等大型专案催生了大量工程需求。据估计,中东北非国际工程总承包金额今年预计达到3500亿美元(约2.72万亿港元),其中中国承包商承揽金额已占30%以上,年增速保持在7%-10%。不仅传统基建,资料中心、算力设施等新兴科技基础设施也成为中企的新蓝海。

伊斯兰经济的投资生态正日益深化,阿联酋和印尼分别完成超过15亿美元(约117亿港元)和16亿美元(约125亿港元)的相关投资交易,金融和娱乐产业成为资本流入的重点。图为2024年Halal Expo。(Getty)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企业进军穆斯林市场虽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仍面临着包括显性门槛的认证复杂性、制度层面的法律合同风险,以及隐性的文化运营挑战在内的三重显著堵点。这些堵点共同构成了中企出海过程中必须系统应对的核心难题。

显性门槛集中体现于清真认证体系的碎片化和严格性。许多中企投入大量资源申请多个认证,却因对各国标准缺乏了解而陷入“多证仍难准入”的困境。例如,印尼实行“一国一证”,其认证在中东国家并不被认可,而沙特、卡塔尔等国则要求从原料养殖到生产全链条的可追溯审查,甚至细致到工厂水源筛检程式是否使用猪毛材质。一家企业即便已取得某一国的认证,仍可能因目标市场标准不同而遭遇退货。

例如,某省的产业带曾接到沙特的大单需求,但在全产业带500多家工厂基本都有 ISO 认证的情况下,没有一家有清真认证。无奈,这个大订单最终转移到了东南亚,那里的制造业虽然有差距,但更符合清真标准。

更值得注意的是,清真认证已远超传统食品范畴,延伸至AI医疗、化妆品、洁具甚至碳排放管理等领域。一家中国AI医疗企业因主动为手术机械臂申请认证,在土耳其展会获得特殊关注并引发合作热潮,这说明认证不仅是准入规则,更是文化尊重的体现。然而,六个月以上的认证周期和全产业链审查要求,对习惯高效运作的中企构成了严峻的时间和成本考验。

制度门槛主要体现在法律环境与合同风险上。首先,中东工程领域普遍采用修改后的FIDIC合同范本,业主往往删除对承包商有利的索赔条款,导致中企在专案变更或延期时陷入被动。其次,许多国内企业仍沿用国内“先中标再协商”的思维,却忽略了当地合同的不可协商性和法律程式的复杂性。

中国企业进军穆斯林市场虽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仍面临着包括显性门槛的认证复杂性、制度层面的法律合同风险,以及隐性的文化运营挑战在内的三重显著堵点。(Getty)

例如,某学校专案因业主频繁变更设计且承包商缺乏风险预案,最终延期三年,损失超过7000万美元(约5.45万亿港元)。此外,未取得认证就使用“穆斯林友好”标签或滥用宗教符号的行为,可能触犯当地刑法。政策层面如沙特的“沙化率”(要求企业雇佣8%-20%本地员工)进一步增加了合规难度,企业需为此调整用工结构并承担相应的管理成本。

隐性门槛则深植于文化差异与日常运营中。宗教习俗直接影响工作效率:每日五次祈祷累计减少2.5小时工时,斋月期间禁食导致工人效率减半。本地劳工的工作习惯(如印巴劳工偏好日结工资,随时可能离职)要求企业建立灵活的管理机制。更深层的挑战在于后勤保障体系的独立化——企业需配置清真食堂、祈祷室、符合宗教要求的生活供应链,这些隐性成本显著推高了运营复杂度。

商业节奏同样受文化影响,例如开斋节凌晨1-5点是电商销售黄金期,错过这一时段可能损失全年重要机会。这些文化因素要求中企不能简单复制国内模式,而需深度当地语系化,理解并适应当地的生活习惯与商业逻辑。

更值得关注的是,伊斯兰世界的世俗化改革也为中企出海穆斯林市场带来了新的变数。安邦智库(ANBOUND)的首席教授陈功先生曾经指出,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MBS)推行的世俗化改革是沙特近代史上最具颠覆性的社会变革之一,其核心目标是将沙特从一个保守的宗教国家转型为现代化的全球枢纽。他采取了一系列大胆措施,显著削弱了宗教势力对公共生活的干预。

他解除了对女性驾驶车辆的禁令,这一举措不仅象征性地打破了性别隔离的传统束缚,还实际推动了女性就业机会的增加。据他早年的规划,通过赋予女性工作自由,预计可创造600万个新就业岗位,显著释放社会经济活力。此外,他还大幅缩减了宗教员警(Mutawa)的权力,使其不再能随意执行道德监管。公共场所的性别混合也逐渐被允许,电影院、音乐会等娱乐场所重新开放,社会氛围日益宽松。

分析指值得关注的是,伊斯兰世界的世俗化改革也为中企出海穆斯林市场带来了新的变数。(Getty)

在文化领域,MBS积极引入国际娱乐元素,推动电竞、二次元表演和大型体育赛事在沙特落地,甚至通过购买达·芬奇画作《救世主》等高端艺术品,计划建设世界级博物馆,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这些举措不仅旨在丰富民众生活,更试图重塑沙特在国际上的形象,从封闭的石油王国转向开放多元的现代国家。同时,他切断了沙特对海外激进清真寺和宗教学校的资助,减少宗教极端主义的输出,这一政策受到西方国家安全机构的欢迎。

经济上,MBS通过“2030愿景”推动减少对石油的依赖,投资科技初创企业(如优步)、发展旅游、金融和数位化产业,试图构建多元经济结构。他在社会控制方面同样展现出强硬手腕,通过压制异议、集中权力来确保改革推进,尽管这也伴随着对人权的争议性压制。总体来看,MBS的世俗化改革不仅改变了沙特的社会面貌,还重新定义了宗教与国家的关系,为沙特在全球化时代中的角色定位奠定了新的基础。

陈功先生认为,过去在宗教影响下具有极强共性的伊斯兰国家,目前正在表现出越来越强的独立性。究其根源,是因为年轻一代受过西方良好教育的阿拉伯领导人开始走上政治舞台。与此同时,逆全球化也为这一批以MBS为代表的“叶卡捷琳娜(Catherine the Great)式的英雄人物”创造了宝贵的机会,使他们有机会登上世界舞台。

这种趋势,对出海穆斯林世界的中企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在於穆斯林国家世俗化降低了宗教影响力对中企进入这些市场的约束,也增加了这些市场的消费和投资的潜力;挑战则在于规则分散、认证复杂与文化壁垒更高,要求中企必须具备更强的当地语系化能力与多市场运营能力。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以沙特王储为代表的“叶卡捷琳娜式的英雄人物”正在通过世俗化改革,推动曾经具有极强共性的伊斯兰国家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这种趋势对于中企出海穆斯林市场的战略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面对日渐商业化与多元化的穆斯林市场,中企必须进一步提高当地语系化能力和跨市场运营水准,才能将穆斯林市场的准入门槛转化为自身业务的护城河。

本文原载于2025年9月23日的安邦智库每日经济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