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肯尼亚到印尼 近两年全球已进入社会运动爆发期

撰文: 外部来稿(国际)
出版:更新:

过去两年,全球范围内的社会运动以空前的频率和规模爆发。据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Carnegie Endowment)“全球抗议追踪器”(Global Protest Tracker)资料显示,截至2025年8月,全球至少有120个国家发生过大规模抗议,涵盖数百起重大事件。冲突事件资料项目目ACLED的统计则显示,2024年全球抗议事件总数超过14万宗,比2023年增长约15%。

从规模看,近期印尼的骚乱堪称典型。最初只是雅加达街头学生的集体游行示威,不到两周便迅速蔓延全国,并升级为纵火、洗劫、人员伤亡及大规模交通瘫痪等暴力冲突。外界普遍认为,这是自1998年导致前总统苏哈托(Suharto)下台的骚乱以来,印尼规模最大、影响最严重的一次社会动荡。

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校园占领行动同样在短时间内扩散。2024年4月17日凌晨,70多名学生在东巴特勒草坪搭起50余顶帐篷,悬挂巴勒斯坦国旗。数日内,这股行动扩展至纽约大学、耶鲁大学、加州大学系统等数十所高校。两个月内,美国警方在各地高校逮捕了逾4000名学生。5月,这股校园抗议浪潮跨越大西洋,进入英国、法国、荷兰、德国、西班牙等国高校,累计参与者超过万人。

2025年3月14日,美国纽约市,示威者在哥伦比亚大学主校区外聚集,反对政府逮捕哥伦比亚大学去年学生挺巴示威的学生领袖之一、巴勒斯坦研究生哈利勒(Mahmoud Khalil)的行为。(Reuters)

这些运动并非零星事件的简单叠加。安邦智库(ANBOUND)首席研究员指出,它们是全球化向逆全球化加速转向的产物。各国原有的经贸、产业和经济结构在这一过程中受到冲击,政治与社会空间被进一步挤压。逆全球化不仅削弱了跨境贸易与资本流动,更通过产业链重构、要素错配与成本外溢,放大了各国内部的政治、经济与社会脆弱性。

由于各国在全球分工中的位置不同,所承受的冲击方向与力度各异:有的直指产业与就业,有的围绕生活成本与代际公平,有的则关乎政治信任与制度改革。

产业与供应链震荡引发的罢工与示威,是逆全球化背景下供应链“在地化”、“友岸化”以及冗余产能竞争的直接结果。这些变化冲击了制造环节及上下游劳工市场。每一次产业链的卡顿与再布局,都会在工资、工时与安全标准上留下裂缝,进而引发裁员、降薪,并演变为社会行动。

2024年下半年至2025年初,德国本土的大众汽车爆发大规模工人抗议与罢工潮便是典型案例。直接原因是大众宣布整体裁员10%,涉及数万名德国本地工人,并计划关闭三家工厂——这是大众历史上首次在本土关厂。深层原因则包括:俄乌冲突推高天然气价格,制造成本大幅上升;红海冲突等事件增加运输与保险成本,零部件采购价格上涨、交付周期延长,生产效率下降。

更重要的是,汽车产业高度全球化,在电动化转型和全球市场份额争夺中,大众的战略失误导致核心市场份额被挤压,尤其是在中国市场。为维持全球竞争力,公司不得不在全球范围内削减产能与成本,包括德国本土。

德国经济不景象,可能陷入连续两年的衰退。图为大众汽车员工示威。(Reuters)

在美国,以亚马逊仓储互联网为代表的物流环节也面临类似压力。生活成本上升与内部绩效考核压力叠加,促使多个州的仓储中心和配送站轮番停工,参与人数从数百到上千不等,呈现“点状爆发—社交媒体放大—跨州模仿”的扩散路径。抗议诉求集中在提高时薪(尤其夜班与旺季)、增加休息与伤害防护、提升演算法排班透明度。

这并非亚马逊独有的问题,而是供应链紧缩、库存策略收缩与末端履约成本向劳工转嫁的集中体现。工会称,这是美国历史上针对亚马逊最大规模的罢工。

当全球分工红利退潮、经济增长趋缓,生活成本、教育与住房等刚性支出持续上行,代际与阶层流动通道收窄,社会运动便从工厂延伸至校园,并波及更多受到结构性挤压的群体。这些群体的反抗在经济压力与治理不当叠加下,往往会从“政策议价”转向“政治问责”,成为当下最常见的社会运动类型。这类运动突破了特定群体与制度边界,涉及更广泛的社会议题,从而动员更大范围的参与者。

近几年,欧洲在核心产业重构与能源冲击中,普遍面临“可负担生活”压力的系统性挑战。除产业工人罢工外,2022年下半年起,柏林、慕尼克、阿姆斯特丹等地出现以“能源帐单”和“生活成本危机”为主题的大规模街头集会,单场参与动辄上万人,由工会与社区组织轮流主导。

表层口号指向反对极右翼崛起与通胀,深层原因则是能源输入成本与供应链中断将相对价格冲击集中施加在中低收入群体。诉求包括电价与取暖补贴、生活必需品税费减免、低收入家庭定向纾困,以及部分行业利润再分配机制。

2024年6月25日,在肯尼亚爆发反对2024/2025年财政法案的示威活动,一名示威者举著肯亚国旗抗议,警方则使用高压水枪和催泪弹驱散示威者。(Reuters)

在非洲,近两年尼日尔、南非、塞内加尔等多国爆发大规模社会运动。其中,2024年6月肯尼亚的反加税、反高生活成本抗议在规模和持续性上尤为突出。导火索是国民议会通过《2024年财政法案》,计划额外征税3467亿肯亚先令(约209亿港元)以偿还主权债务利息,涵盖燃料、鸡蛋、卫生巾、一次性尿布等生活必需品,并扩大税基至数字经济、自由职业者和小商户。

这引发全国性抗议,尤其在奈洛比、蒙巴萨、基苏木等大城市爆发大规模集会与冲突。核心力量是受教育程度高但失业率高、收入不稳的“Z世代”,还包括工薪阶层、非正规经济从业者、小商贩、互联网创作者、部分工会和民间组织。诉求从反加税扩展到改革配额、降低教育成本、扩大城市就业容量、加强对私立教育与培训市场的监管。

放在逆全球化背景下,肯尼亚在全球服装与轻工链条分工调整、出口订单波动的环境中,新一代青年对向上流动机会的预期折价,成为这场运动的深层燃料。

2025年3月,伊朗货运司机罢工同样凸显经济失序的冲击。核心参与者包括长途货运、城际运输、部分公交与短途货运司机,以及石化厂、港口装卸和仓储工人。劳工组织估计,至少有20个省份、数万名司机参与,抗议集中在伊斯法罕、设拉子、阿巴斯港、德黑兰周边等交通枢纽,核心干线物流一度瘫痪。

直接原因是政府宣布柴油价格上调30%、收紧燃油配给并提高高速通行费,被视为压垮行业的最后一根稻草。诉求从燃油补贴与运费联动扩展到反腐与价格监管,并质疑执法的选择性与透明度。

分析指,从全球化到逆全球化到转型,大概率并非是一种和平的过渡,而是会充满着动乱。(Getty Images)

在一些国家,当经济下行与政治回应迟滞叠加,政治腐败与治理失灵成为跨国共性议题,社会运动便以“制度改革”为旗帜,获得更广泛的联盟。近期,印尼发生的大规模骚乱,源于议员住房补贴丑闻,激起了年轻人强烈的愤怒,单场集会人数高达数万。

尽管最初的抗议焦点是“个案问责”,但随着事件发展,诉求逐渐从具体问题扩展到“制度透明、利益冲突规制与独立监督”这一更广泛的政治议题。实际上,民众对政府处理物价、就业、腐败等问题的不满已经积累了很长时间,这次丑闻无疑是压垮信任的“最后一根稻草”。

而在韩国,医生罢工事件也表现出了类似的政治延伸。当部门性政策以“既成事实”的方式推进时,专业社群将行业诉求提升为“程式正义与公共治理”的公共议题,力图争取更大范围的社会同情与支持。这种从“行业抗议”到“制度议价”的升级,正是逆全球化压力下政治不信任的典型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在亚洲爆发的大规模动乱,从斯里兰卡到孟加拉,再到印尼和尼泊尔。这些大规模的街头动乱中,其中有三个还造成了政府的崩溃和垮台,分别是斯里兰卡、孟加拉和尼泊尔。所以,从全球化到逆全球化到转型,大概率并非是一种和平的过渡,而是会充满着动乱。

在逆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的经济压力、政治腐败和治理不当往往引发社会运动的升级。这类运动从最初的行业反抗向更广泛的政治制度改革诉求转变,表明民众对现有政治体制的深刻不信任。随着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增加,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和制度性改革的呼声将愈加明显。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全球正处于社会运动的高发周期。印尼的街头骚乱、欧美的校园占领、非洲和西亚的反加税与行业罢工等事件,虽形式各异,却有共同根源——逆全球化加速重塑产业链与要素流动,冲击各国经济结构与社会平衡。当能源、供应链和市场格局的变化叠加通胀、就业压力与治理困境,局部行业或群体的不满便易演变为广泛的政治与制度诉求,推动跨群体、跨地域的抗争频繁爆发,值得警惕。

本文原载于2025年9月18日的安邦智库每日经济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