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停战” 欧盟率先成牺牲品、局外人
中美在釜山元首会晤后达成阶段性经贸协议,暂停加征关税、缓和相互封锁、重启部分供应链合作。而在大西洋彼岸,欧官员在布鲁塞尔展开闭门会谈,然而欧盟总部却陷入一片沉寂,中欧布鲁塞尔会晤后没有任何信号传出。欧盟委员会发言人吉尔(Olof Gill)在面对记者关于中美协议的提问时,只能避而不谈,神情沮丧。那些曾高调反华的欧洲政客们,也集体失声。现实却更加打脸,荷兰试图侵吞中国的企业安世半导体怎么办?德国汽车产业得不到芯片产业链断供怎么办?欧盟现在很麻烦!
2025年4月,特朗普(Donald Trump,又译川普)政府以“对等贸易”为名,启动覆盖全球的“基准关税+惩罚性加码”组合拳。面对美方咄咄逼人的态势,欧盟本应清醒评估自身利益,制定独立战略。然而,在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领导下的欧盟委员会却选择了一条最愚蠢的道路:一边高喊“战略自主”,一边紧跟美国节奏,对中国实施所谓“去风险化”制裁,并在关键节点上主动向华盛顿递刀子。
虽然针对中国电动汽车的捅刀做法在中国反制下未能成功,但他们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于是,就出现了最具代表性的案例,荷兰政府于9月29日,以“国家安全”为由,援引1952年《商品供应法》,闪电式冻结中资企业闻泰科技旗下安世半导体在荷资产,强制托管其99%股权,并罢免中国籍CEO张学政。这一操作时间点极为微妙——恰在美国出台针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50%穿透性出口管制规则”次日完成,堪称“奉旨打劫”。
安世半导体是全球功率半导体领域的隐形冠军,客户涵盖宝马、平治(又译奔驰)、福士(又译大众)、奥迪等几乎所有欧洲主流车企,同时也是苹果、三星、华为等消费电子巨头的核心供应商,还是中国主要车企、美国主要车企的主要供应商。荷兰政府原以为,拿下这家企业既能讨好美国主子换取关税豁免,又能凭空攫取数百亿美元优质资产,可谓“一箭双雕”。殊不知,这步棋从一开始就是战略错判。
安世半导体虽然注册地在荷兰,但其真正的命脉在中国。数据显示,安世全球营收中约50%来自中国市场,更重要的是,其上游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原材料供应等核心环节高度依赖中国本土产业链。更致命的是,安世中国区拥有完整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体系,具备完全独立运营能力。
当荷兰政府悍然出手后,中方并未如外界预期般激烈抗议或外交施压,而是采取了更为精准高效的反制措施:第一,立即切断对荷兰总部的关键零部件与原材料供应;第二,安世中国宣布“业务独立化”,直接对接全球客户,绕开荷兰实体进行供货;第三,同步启动稀土出口管制审查,重点限制镓、锗等稀有金属流向荷兰ASML等关联企业——要知道,ASML虽是光刻机霸主,但其很大市场份额在中国,其稀土原料也仰赖中国供应。这一套组合拳下来,荷兰瞬间陷入三重困境:一是安世半导体荷兰工厂因断供陷入停产,订单流失、客户转向;二是ASML接连丢失三笔大额中国订单,股价应声暴跌;三是本国高科技产业因稀土断供面临系统性瘫痪风险。
更讽刺的是,当中美于10月底达成协议、美方宣布暂停“50%穿透性规则”和301调查时,荷兰却因自缚手脚,彻底错失了跟随松绑的窗口期——美国企业可以恢复对华合作,荷兰企业却被自己亲手打造的牢笼锁死。现在荷兰怎么办?反观中国在安世半导体问题上有多淡定?在被问及安世半导体的问题时,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这么回答:荷兰政府对企业内部事务的不当干预,导致了目前全球产供链的混乱。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充分考虑国内国际产供链安全稳定,欢迎遇到实际困难的企业及时与商务部或地方商务主管部门联系。我们将综合考虑企业实际情况,对符合条件的出口予以豁免。也就是说,以后可能就没有安世半导体了,只有安世中国。
作为欧盟经济火车头,德国汽车工业高度依赖安世半导体提供的车规级芯片。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在最新报告中警告:“芯片短缺可能导致第四季度欧洲汽车产量减少80万辆。”这个数字相当于欧洲最大汽车工厂年产量的两倍。但这还只是保守估计,因为德国汽车企业的芯片库存并不多,这个问题不解决,熬到明年那才是灾难性的。
对如此严峻局面,柏林当局非但未及时止损、劝阻荷兰鲁莽行为,反而在政治上火上浇油:德国外长瓦德富尔(Johann Wadephul)先是公开炒作台海议题,妄称“台湾地位未定”,继而取消原定访华行程,摆出一副“道德高地”姿态。结果如何?中方以冷处理回应——外长访华行程无限期推迟。现在德国陷入为难,毕竟中国现在又成了德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这种外交上的孤立与经济上的重创,让德国政商界陷入集体焦虑。大众集团CEO奥博穆(Oliver Blume)公开警告:“若不能在年底前恢复稳定芯片供应,明年第一季度我们将面临全线停产。”戴姆勒董事会紧急召开特别会议,讨论将部分高端车型生产线转移至墨西哥和美国的可能性。
回看,整个事件链条清晰得令人窒息:美国挥舞关税大棒-欧盟幻想通过出卖中国利益换取豁免-荷兰充当急先锋抢夺中企资产-中国以供应链为武器精准反制-安世中国独立运营绕开荷兰-德国汽车产业遭受池鱼之殃-中美握手言和特朗普主推G2格局-荷兰资产变“废铁”、德国市场被威胁-两国只是典型,欧洲成为最大输家。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欧盟GDP占全球比重已跌至14.55%,创下十年新低。能源价格高企、通胀持续攀升、企业外迁加速、新兴产业滞后——这些结构性问题本可通过深化对华合作缓解,却被短视的政治投机进一步恶化。法国《世界报》评论称:“布鲁塞尔正在用意识形态绑架经济理性,最终买单的是每一个欧洲工人和消费者。”
现在摆在欧盟面前的路只有两条:要么继续跪舔美国,在“新冷战”泥潭中越陷越深;要么痛定思痛,重建对华战略互信,以务实态度修复经贸关系,争取在全球的G2格局中保留一席之地。前者是顺利自杀,后者是艰难求生。对中国而言,是始终敞开合作大门的,但绝不可能接受任何形式的胁迫与背叛。中欧之间没有根本性利益冲突,有的只是认知偏差与战略误判。只要欧盟能够认清三个基本现实——第一,中国不是威胁而是机遇;第二,美国不可靠且随时可能背刺;第三,唯有自主才能赢得尊重——那么修复关系、重启对话仍有希望。
当中美在稀土、新能源、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领域加速构建“非西方供应链体系”时,欧洲若仍沉迷于意识形态对抗和地缘政治站队,终将成为全球化退潮中最先搁浅的巨轮。到那时,别说“战略自主”,恐怕连“经济生存”都要仰人鼻息。
必须告诫那些幻想“左右逢源”的欧洲政客:醒醒吧!中美握手之际,第一个被牺牲的,往往就是那个自以为聪明、实则愚蠢的“投机派”。 《南华早报》文章形容,由于中美元首峰会已带来一系列影响全球贸易格局的突破,布鲁塞尔的会谈显得无足轻重。
试想,未来在全球的G2格局下,欧盟会不会显得无足轻重?放下傲慢,拿出诚意,才能重新坐到谈判桌前。这个世界,从来不同情弱者,更不会原谅蠢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