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的记忆:中德关系中的历史账与现实局

撰文: 高蔚言
出版:更新:

2025年11月初,一场看似寻常的外交通话,却在中德关系乃至整个中欧战略格局中激起层层涟漪。德国外长瓦德富尔(Johann David Wadephul)原定于10月下旬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但在临行前因涉台及稀土政策等不当言论,行程被中方“无限期推迟”。

十天后,瓦德富尔紧急致电中国外长王毅,试图修复裂痕。而王毅在电话中并未寒暄,而是直指问题核心——德国近期在台湾问题上的“话术平衡”与“模糊策略”,不仅违背一个中国原则,更辜负了中国在德国统一关键时刻给予的坚定支持。

这场风波并非孤立事件,而是近年来欧洲对华政策摇摆、经济现实倒逼外交调整的缩影。而要真正理解中方此次罕见强硬表态背后的逻辑,必须回溯至冷战末期那段关键历史——当东西德分裂长达四十余年之际,中国是如何以实际行动支持德国统一的?这一段被西方主流叙事长期忽视的历史,恰恰构成了今天中德关系不可回避的政治基石。

从“麦克风外交”到现实低头

瓦德富尔原计划于10月26日至28日访华,旨在就经贸、供应链安全及全球治理等议题与中国高层对话。然而,在启程前夕,他在公开场合多次就中国稀土出口管制表达“担忧”,并声称“必须避免以武力改变台海现状”——此言虽表面重申“一个中国政策”,却刻意回避反对“台独”的核心立场,被中方视为典型的“政治话术”。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随即指出:“只谈‘维持现状’而不反‘台独’,实质上是对分裂势力的纵容。”这一表态直接导致访华行程被取消。德方解释称“未能在中国安排足够会谈”,但知情人士透露,中方认为德方在未建立基本互信前提下高调炒作访问,实为“先声夺人”的舆论施压。

无论是德国前任外长贝尔伯克(Annalena Baerbock),还是瓦德富尔,都习惯对话采取“麦克风外交”(Microphone Diplomacy),在未与中方充分沟通、协商的情况下,通过公开演讲、媒体采访或社交媒体等“对着麦克风”的方式,抢先对外释放立场、施加压力或塑造舆论,从而将外交议题公开化、政治化甚至情绪化。而如今的德国政治领导层正在走入“价值观外交”的漩涡中。

然而,现实很快迫使柏林转向。2025年前八个月,中国再度超越美国,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大众(Volkswagen Group)、平治(Mercedes-Benz Group AG)、巴斯夫(BASF SE)等德企在华利润占其全球收益30%以上。德国工商界强烈呼吁政府“务实对华”,中国德国商会更直言:“政治化的贸易冲突将摧毁繁荣。”

在中国与内部的多重压力下,瓦德富尔于11月3日主动请求与王毅通话。她表示“高度重视对华关系”,愿“尽早访华”,并重申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但王毅仅表示欢迎其“适时访华”,同时明确划出红线。

2025年7月3日,德国柏林,中国外长王毅(左)与德国外长瓦德富尔(Johann Wadephul,右)举行第八轮中德外交与安全战略对话举行。(中国外交部网站)

中国如何支持德国统一?

要理解中方此次为何特别强调“德国统一”这段历史,需回到1989–1990年的关键节点。

当时,东欧剧变、柏林墙倒塌,两德统一进程启动。这一进程却面临巨大国际阻力——尤其是苏联的强烈反对。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社会主义阵营重要成员,中国的立场至关重要。

基于当时的国际大势中国的切身感受,中国明确支持德国和平统一。

据解密外交档案及多方史料显示,1989年11月柏林墙开放后,中国政府即通过外交渠道向联邦德国传递积极信号。1990年2月,时任中国外长钱其琛在会见西德外长根舍(Hans-Dietrich Genscher)时表示:“中国尊重德国人民的选择,支持德国实现和平统一。”同年5月,中国驻西德大使梅兆荣在波恩(Bonn)明确表态:“中国不反对两德统一,也不认为统一后的德国会对世界和平构成威胁。”

尤为关键的是,中国在苏联尚未同意统一方案时,率先给予政治背书。这在当时极大缓解了科尔(Helmut Kohl)政府的外交压力。尽管中国与东德长期保持友好关系,但在历史大势面前,北京选择了民族自决与和平统一一边。

1990年10月3日两德正式统一当日,中国政府第一时间发表声明祝贺,并迅速承认统一后的德国主权完整。此后,中德关系进入黄金发展期——默克尔(Angela Merkel)执政16年间12次访华,两国经贸额增长近十倍。

不应背叛的历史

正因如此,当中方听到德国政客在台湾问题上玩弄“模糊语言”时,自然感到被冒犯。王毅在通话中特别指出:“中国曾无条件支持德国统一,希望经历分裂之痛的德国能充分理解和支持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虽然这句话不是第一次出现,但这句话并非外交辞令,而是基于真实历史的情感与道义诉求。德国曾因分裂而痛苦,中国亦因台湾问题承受着国家未完全统一的现实伤痛。若德国真理解分裂之痛,就应明白任何对“台独”的纵容,都是对另一国核心利益的践踏。

西方媒体通常将“一个中国政策”简化为外交惯例,却忽视其背后的历史重量与政治承诺。中国此次再将德国统一史纳入外交话语体系,正是为了唤醒一种被遗忘的相互尊重。当然,默克尔之后的德国政府似乎选择性“忘记”了这段历史,因此中国在最近两年多次、明确、公开地使用这句话,就是在提醒德国及欧盟层面官员不能“装睡”。

德国企业在中国投入大量资金与业务,一旦中国经济遭受全面制裁,将牵连德国甚深。 (来源:Dreamstime)

德国外长的“紧急来电”,反映的不仅是外交姿态的调整,更是经济现实对政治傲慢的修正。但真正的转机,不在于访问是否成行,而在于德国能否真正理解中德关系不是单向索取,而是建立在历史互信与现实互利基础上的战略伙伴关系。

中国对德国等西方国家“一边吃蛋糕,一边砸锅”的双重游戏已经相当厌倦。正如王毅所言:“中德需要制定更稳定、更可持续的政策框架,确保双边关系始终行进在正确轨道上。”

当年,中国在德国统一的关键时刻选择了信任;今天,德国也应回馈以同等的尊重。否则,再多的“期待访华”表态,也难以重建真正的战略互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