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会及责任制 施政报告显担当 减息周期可令楼市冲出重围?

撰文: 蔡志忠
出版:更新:

日前行政长官李家超发表今年2025年《施政报告》,笔者形容是一份非常全面的报告,特首李家超在出席问答大会时表现从容,回答问题精准专业,完全不像武官出身,越来越有领袖风范。施政报告聚焦经济民生,房屋政策稳中求进,北部都会区发展更是重中之重。笔者欣赏特首李家超锐意改革的决心,他形容为香港未来发展心急如焚,成立“北都发展委员会”,自己亲自出任主席,委员会还包含三个工作组,由司长级领导工作小组,分别负责发展及营运模式设计、大学城筹划及建设,以及其他相关工作。

《施政报告》中亦提出成立“AI效能提升组”和“社会高龄化对策工作组”,分别负责推动人工智能应用及应对社会老龄化挑战。更特别成立“部门首长责任制”,这一责任制旨在系统化、制度化部门首长的责任担当,确保他们对部门运作负主要责任。笔者认为这个问责机制非常重要,某些部门确实存在监管不力甚至严重失职的情况,例如香港商厦或商场的管理费每呎高达8至10元,就是因为商用电梯、冷气系统等的保养维修出现寡头垄断,引致收费普遍出现滥收或乱收现象,因此产生巨额冷管费,严重影响香港营商环境,这一点,政府相关部门有疏忽监管之嫌,的确须负很大责任。

此外,关于笔者最关心的房屋政策,《施政报告》中并无如坊间预期般推出“购房通”,或减免600万元以下物业的买楼印花税,其实这些早在笔者预料之中,近年大量资金已经涌入香港,细价楼暂时并没有迫切需要内地资金来作支撑;而中小型物业市场已稳步向好,没必要再减细码印花税来刺激交投。反倒是豪宅及工商舖的大码市场形势较为严峻,应当减少这部份大码物业的印花税,如从4.25%减至3.75%,便能更加刺激物业交投,豪宅及工商舖成交增加,政府的印花税收入能够“因减得加”,一方面能增加港府库房收入,另一方面帮助香港经济复苏。

优化投资工商舖 支援基层购居屋

最新政策将新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进一步优化,申请人在香港购买住宅物业的投资门槛由5,000万港元下调至3,000万港元,提升海外资金流入豪宅及高端物业,有利推动豪宅市场需求;同时也调高申请人可投资工商舖的金额由1,000万增加至1,500万元,这个加幅亦对较为疲弱的工商物业市场有提振作用,进一步吸引资本雄厚人士来港投资及定居,预期可推动资金流向工商物业及豪宅市场。此外,政府极力打造“留学香港”品牌,非本地生以自费方式留学香港的非资助学额获准增加。由2026/27学年起,每所资助专上院校的非本地生自费就学人数上限,由相当于本地学额数目的40%增至50%,预期非本地生高达9万多人;资助研究院研究课程的超额收生自资学额上限,亦由100%增至120%。香港成为亚洲教育中心枢纽,将为本港带来极大商机。

至于公营房屋及资助房屋政策方面,正如笔者多年来的提倡,增加资助房屋比例,让更多人上车置业,拥有自己物业便更有归属感。施政报告中加大白居二(白表居屋第二市场)配额,由7000个增加1000个,并将白表配额比例由40:60调整至50:50,这是很好的做法,有利更多公屋租户置业,以及腾出原有公屋让资源可以流转。新一期居屋及绿置居的转让限制期由15年降至10年,也更能鼓励基层市民向上流动。总结来说,施政报告侧重增加公营及资助房屋供应,优化北部都会区发展流程及土地供应,加强吸引国际资本投资高端物业,这些措施共同利好香港整体地产市场,未来楼价将稳步向好。

美联储终于减息0.25厘,也意味著减息周期开始,预期今年年底之前仍有2次减息机会,明年也会再减息1至2次。减息周期来临,楼市能否冲出重围?很明显,减息吸引资金流入楼市,低息环境使定期存款回报下降,资金寻求更高收益,房地产作为重要资产吸引力上升,带动投资性需求,支持楼价稳定和复苏。香港金融股市如日中天,恒生指数今年至今升幅高达3成,另一边厢的工商舖价格却跌幅过大,形成强烈对比,也正吸引不少投资者的目光,这些资金正在酝酿趁低吸纳。中小物业已开始见底回升,物业市场是互相带动的市场,所谓一环扣一环,价格落后的豪宅及工商舖市场,也将拨开云雾见青天。

【财经专栏】蔡志忠|亚洲地产创办人、香港专业地产顾问商会荣誉会长

从事地产行业近38年,拥有丰富的工商舖投资经验。集团旗下企业包括财务、饮食、百货商店、超市、迷你仓、共享工作间等等,业务多元化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香港01的任何立场,香港01亦无法核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

另外,以上纯属个人研究分享,并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机构立场,亦非任何投资建议或劝诱。读者务请运用个人独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