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不再!内地接连有杜莎夫人蜡像馆闭馆 门票5折仍无人问津

撰文: 陈进安
出版:更新:

9月30日,北京前门大街的杜莎夫人蜡像馆迎来最后一天营业,3000平方米的展厅内,成龙、周杰伦、关晓彤等99尊名人蜡像静立于昏暗灯光下,与2014年开业时的热闹景象形成鲜明对比。这是继今年5月重庆馆关闭后,杜莎夫人在中国市场的第二家场馆谢幕。据《每日经济新闻》调查报道,这个拥有250多年历史的全球文化IP正面临挑战,母公司默林娱乐集团正加速转向乐高乐园等新赛道,引发业界对文旅IP未来的讨论。

北京杜莎夫人蜡像馆停止营业公告。(微博)

过去一年多,杜莎夫人蜡像馆在美国三藩市、土耳其等地相继关闭,北京馆的闭幕进一步凸显这一趋势。默林娱乐向《每日经济新闻》表示,关闭场馆是因其不符合集团长期战略。北京馆位于前门商圈,年租金高达千万元(人民币.下同),门票从最高超200元降至99元仍难挽客流,重游率低迷。重庆馆关闭后,爱因斯坦、吴彦祖等蜡像已转移至上海馆,北京馆的周深蜡像也将“迁居”上海。默林娱乐强调,蜡像不会对外出售,将统一分配至其他场馆。

记者从北京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获悉,北京馆房产属于SOHO中国前门分公司,后续租户信息尚在洽谈中。SOHO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正与意向客户接洽。

北京馆内的成龙像。(红星新闻)
北京馆内的柯德莉‧夏萍像。(红星新闻)

杜莎夫人蜡像馆起源于18世纪末的法国,1835年伦敦首馆开业后,成为记录时代的文化符号。中国市场曾是其全球扩张重心,2000年至2016年间,香港、上海、武汉、北京、重庆五馆相继开业。然而,高昂运营成本成为其瓶颈。据报道,中国五馆共拥有420余尊蜡像,单尊制作成本约150万元,总成本超6.3亿元,北京馆独占1.4亿元。叠加高昂租金、维护及人力成本,运营压力巨大。

80后的徐慧回忆道,2012年伦敦杜莎夫人蜡像馆人潮涌动,是与白金汉宫齐名的必游地标。但2019年再访上海馆时,她发现年轻游客稀少,互动体验单薄,“和蜡像合影太老土,AI生成照片更省钱”。元宇宙、VR剧场、剧本杀等新兴娱乐分流客源,蜡像馆的静态展示难以满足年轻人对沉浸式体验的需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邹林华指出,蜡像馆受众有限,难适应新时代需求。盘古智库江瀚分析,单尊蜡像成本高达150万元,且“沉没成本”难以转用,商业模式缺乏灵活性。上海馆员工透露,工作日客流约500-1000人,寒暑假较旺,但今年客流明显下滑,虽仍有望盈利,却难掩整体颓势。

北京杜莎夫人蜡像馆最后营业日的人流不多。(每日经济新闻)

默林娱乐旗下拥有杜莎夫人蜡像馆、乐高乐园等IP,曾是全球第二大主题公园运营商。2024年财报显示,其收入下降3.2%至20.57亿英镑,税前亏损扩大至4.92亿英镑,杜莎夫人品牌价值损失1.63亿英镑。集团加速关闭“重资产”蜡像馆,转投乐高乐园,试图重振资本市场信心。

然而,专家认为乐高乐园赛道竞争激烈。上海乐高乐园虽开园火爆,但因选址偏远、设备问题备受诟病,客群定位与迪士尼、长隆重叠。中国主题公园研究院林焕杰指出,主题公园可通过新增园区拉高30%重游率,而蜡像馆难以激发二次消费。江瀚认为,未来或需转向轻资产授权、数字展览延续IP生命力。

图为上海乐高乐园开园首日盛况。(羊城派)

杜莎夫人蜡像馆的没落折射出文旅IP的迭代趋势。江瀚分析,过去靠名人效应制造稀缺感的模式,在社交媒体时代已失效,消费者更追求体验独特性和情感共鸣。默林娱乐尝试本土化,上海馆推出《三体》IP合作及国风活动,乐高乐园强调亲子情感价值,但林焕杰警告,国际品牌若仅移植海外模式,难免水土不服。

默林娱乐表示,中国及亚太市场仍是重点,未来将通过技术、数据投资提升客户体验,打造“休闲度假目的地”。业内人士指出,新一代文旅产品需从“打卡照片”升级为“沉浸式叙事”,以“强IP+强互动+强社交”构筑生态,方能在激烈竞争中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