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桦加沙|天文台今年再发10号风球 相隔一甲子再次一年两发
【台风/打风/天文台/HKO/风球/移动路径/黄雨/红雨/桦加沙/Ragasa】超强台风桦加沙今日(24日)将在本港以南约100公里掠过,天文台凌晨1时40分发出9号风球后一小时,就转发出10号风球,其时桦加沙位于香港东南约130公里。
这次是继7月10日台风韦帕之后,天文台今年第二次发出10号风球,成为自1964年之后,近一个甲子(60年)再次出现一年两发10号风球。
7月“韦帕”2小时9号升10号 桦加沙一小时9号变10号
今年曾在7月20日天文台因台风“韦帕”袭港,清晨发出9号风球,在2小时后升级改为10号风球,持续时间6小时50分钟。天文台今次就“桦加沙”发放9号风球及10号风球的距离更短,相差只有一个小时。
近10年第五个10号风球 1964年后再次一年两发
本港近10年曾4次高挂10号风球,分别为2017年8月的超强台风天鸽、2018年9月的超强台风山竹、2023年的9月“苏拉”,以及今年7月的“韦帕”,桦加沙成为第五个。
9号风球方面,今次是继2023年后,本港近10年内,第二次一年内两度发出;至于年内两发10号风球,对上一次则要数到1964年9月的超强台风露比及10月的台风黛蒂。
料与韦森特、山竹并列带来“最远10号波”
天文台预测桦加沙会在未来数小时最接近本港,在本港南面100公里左右掠过,将与2012年7月超强台风韦森特和2018年9月超强台风山竹一样,最近距香港100公里,三风并列带来“最远10号波”。
一般至少达台风级数及“正面吹袭”香港才会发10号风球
天文台指发出10号风球是需要一股台风或以上级数的热带气旋,在香港近距离(大约100公里)内掠过,也就是一般所谓“正面吹袭”香港。2012年的韦森特及2018年的山竹于天文台约100公里掠过,两者均是自1946年以来导致天文台发出10号飓风信号距离香港最远的热带气旋。
天文台:每65个台风才有一个会引致香港发出10号风球
天文台指出,纵使平均每年有约15个台风(1961-2020年平均)在中国南海和北太平洋西部形成,香港自第二次大战至今,却只发出18次10号风球,即约每65个台风才有一个会引致香港发出10号风球。
1960年代初期,香港曾经多次发出10号风球,其中1960至1964年间平均每年一次,其中以1964年最特别,竟然一年内两次。在这段“忙碌”的日子过后,10号风球的出现频率减少至每三或四年一次;1981至2010年间则较为平静,只有两次,分别为1983年及1999年。在2010年之后有五次,分别为2012年、2017年、2018年、2023年及2025年。
1999年约克创下破纪录 生效11小时
自1946年以来引致天文台需要发出10号风球的台风当中,只有1961年的爱丽斯(Alice)及1968年的雪丽(Shirley)的风眼直接穿过香港天文台。若论10号风球生效的时间,1999年约克(York)则创下破纪录11小时。温黛可算是最凶猛的台风。当温黛的风眼经过香港时,气压急跌,在1962年9月1日创下了历来的最低纪录953.2百帕斯卡。
在温黛袭港期间,维多利亚港的每小时平均风速达133公里,最高阵风纪录是每小时259公里,而大老山的阵风更高达每小时284公里,这都是历来的纪录。
温黛最接近香港时,刚巧是潮涨时间,引致低洼地区严重水浸。吐露港的潮水高度竟达海图基准面以上5.4米,而正常的涨潮只有2.2米。因此,风暴潮带来重大损失,尤其在沙田和大埔区,灾情特别严重。虽然2018年山竹吹袭香港期间接近小潮日子,但由于山竹环流广阔、风力强劲,本港多区均录得破纪录的风暴潮,引致沿岸多处低洼地区出现严重水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