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加沙|哪些风球曾直接“挑机”天文台?香港历年十号飓风路径图

撰文: 爆柠哥
出版:更新:

【最新台风消息/天气消息/天文台/HKO/台风路径预测/桦加沙/山竹/天鸽/打风】今年第18号台风“桦加沙”已加强为超强台风级,风力更有可能逼近2018年的山竹。其实香港自1946年至20235年,共挂过18个10号风球,究竟这些风球的路径图是怎样?

天文台截图

中央气象台及广东省气象部门预测,“桦加沙”将于22日夜间穿过巴士海峡,23日凌晨进入南海东北部海面,趋向广东沿海,并可能于24日前后以强台风或超强台风级在广东中西部沿海地区登陆,对广东尤其是珠三角一带带来一次严重风雨过程。

气象部门指出,“桦加沙”强度极强、体型庞大,登陆时间和地点仍存在不确定性,且在靠近广东沿海偏西移动时,存在随时登陆、多次登陆的可能。而香港天文台更预料,24日星期三离岸及高地风力可能达12级,即属飓风级别,似乎十号风球“走唔甩”。

十号风球=飓风级别?

根据天文台的资料,十号飓风信号,俗称十号风球,是最高的热带气旋警告信号,发出的次数不多。十号风球的发出,表示香港的风力已经达到或将会达到飓风程度(即持续风速每小时118公里或以上)。飓风的范围,主要是在绕著风眼附近的环形地带,因此发出十号飓风信号是需要一股台风或以上级数的热带气旋,在香港近距离(大约100公里)内掠过,也就是“正面吹袭”香港。

自1946年以来天文台十号风球的路径图 (天文台截图)

60年代飓风信号频密

六十年代初期,香港曾经多次发出十号飓风信号。1960至1964年间平均每年一次,其中1964年一年内两次,分别是露比和黛蒂,期后十号风球的出现频率减少至每三或四年一次。在2010年之后有三次(2012年、2017年及2018年)。

哪些风球直接“挑机”天文台?

自1946年以来引致天文台需要发出十号飓风信号的台风当中,各个台风之最是甚么呢? 只有1961年的爱丽斯(Alice)及1968年的雪丽(Shirley)的风眼直接穿过香港天文台;2012年的韦森特及2018年的山竹,均是自1946年以来导致天文台并列为风暴中心距离最远的十号信号;1999年约克(York)则创下了最长十号风球生效时间为11小时;而温黛可算是最凶猛的台风。

在温黛袭港期间,维多利亚港的每小时平均风速达133公里,最高阵风纪录是每小时259公里,而大老山的阵风更高达每小时284公里,这都是历来的纪录。温黛最接近香港时,刚巧是潮涨时间,引致低洼地区严重水浸。吐露港的潮水高度竟达海图基准面以上5.4米,而正常的涨潮只有2.2米。虽然2018年山竹吹袭香港期间接近小潮日子,但由于山竹环流广阔、风力强劲,本港多区均录得破纪录的风暴潮,引致沿岸多处低洼地区出现严重水浸。

👇👇👇👇即睇1946年至2025年以来十号飓风的路径👇👇👇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