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牌水・一片拆解|政府“提子”变水鱼之谜 揭损政府声誉可革职

撰文: 潘耀升
出版:更新:

“提子”常挂在口边,但一场物流署买冒牌水风波,揭示政府招标、把关、危机处理三大过失。不少生意人买货时,也遇过代理商声称是提供原厂货,查问原厂核证才揭发是假货。今次冒牌水事件令社会哗然,很多人心中不禁在想“竟然政府也上档?”批出标书予“鑫乐 - 观音山”前,有否做好尽职审查?高官组成的“中央投标委员会”为何没发现?

《香港01》整理一片拆解政府被“鑫”,由“提子”变水鱼之谜,同时翻查《公务员守则》,揭示原来损政府声誉者,足以被革职。

拆局|采购制度漏洞叠加危机处理失当 揭政府三大沉疴

政府饮用水风波爆发六日,政府物流服务署署长陈嘉信首度开腔,承认物流署未能及时觉察潜在的造假成分,而主体责任由物流署承担是责无旁贷。事实上,审计署过往曾对物流署调查及提供意见,2010年一个樽装饮用水供应商因供应的货品品质不符合规格,遭物流署中止定期合约。2012年发表的审署报告,提及物流署因应这次水质风波采取“加强保证措施”。

今次同样是买水出事,为何“鑫鼎鑫”公司财务上早有可疑之处,但评标时未能察觉?陈嘉信见记者时直言,现行机制下,政府购买货物时毋须审查投标公司的财务背景,货到才付款。他又承认,今次事件凸显现行采购机制未能有足够能力完全堵塞一些全心诈骗投标者获取政府合约。

8月21日,政府采购机制专责小组首次会议后,政府物流服务署署长陈嘉信、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许正宇、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常任秘书长(库务)黎志华见记者。(夏家朗摄)

从结果看,物流署当年的改善措施,无法识别在不少人眼中不难提防的诈骗,本身就是个问题。从事服装生意的立法会议员田北辰便指出,其友人曾试过透过代理商取货,对方声称提供的是某个大牌子原厂货,但其友人一问原厂就发现代理商说谎。田北辰归纳道:“所以代理声称啲货系边度嚟,其实都要查清楚,唔可以净系听佢讲就算。今次睇到政府办公室饮用水供应嘅新闻,估唔到呢啲咁吊诡嘅采购会系政府度出现。”

物流署又双叒叕被审计署查 揭13年前查采购合约旧帐

选委界议员江玉欢接受《香港01》访问质疑,有关部门长期忽视审计署建议,未能认真落实,导致类似问题一再发生。她指出,香港政府的采购机制缺乏透明度与跟进机制,倡议香港参考英国设立“采购审计”,以及就采购立法,加强投标采购的透明度,确保公帑用得其所。

江玉欢又认为,处理有关官员失职问题毋需等待为期三个月的专责小组审查结果或审计署报告,“市民做错就要大力惩罚,政府出错为何又不说刑罚不够?”

革职问责有明文 毋须等“高级公务员责任制”

“冒牌水”涉案金额高达5294万港元,且中标公司经营者被揭曾有诈骗前科。这宗事件不仅暴露了政府采购流程的严重漏洞,更将长年不乏争论的公务员问责问题再度推向风口浪尖。行政长官李家超早前提出要设立“高级公务员责任制”,有报章引述官府中人指不排除冒牌水事件成为该机制“第一滴血”。

特区政府过往对公务员问责并非完全不重视,去年更新的《公务员守则》对公务员的基本信念和操守准则便作出严格规定,当中有条文明确指出,若有公务员违反政府规例或因其行为而使政府声名受损,政府可按事件的严重程度将其革职或处以其他惩罚。

为港岛和部分离岛的政府办公室供应“鑫乐观音山”饮用水的鑫鼎鑫,被政府政府叫停合约。图中地点为立法会大楼。(廖雁雄摄)
8月17日下午在香港壁球中心后楼梯所见,大量“观音山”牌饮用水空桶砌成一面墙。(廖雁雄摄)
冒牌水・一片拆解|政府“提子”变水鱼之谜 揭损政府声誉可革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