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局|西九连续六年财赤卖楼都难救 唯有更加“贴地”?
西九文化区营运数字已经连续六年录得财赤,上个财政年度赤字达7.69亿元,同比急升33%。董事局副主席陈智思昨日(4日)在电台节目中指出,文化艺术是一项投资,不要希望自身可以赚钱,强调欧洲、美国的文化设施均依赖政府或基金补贴,而香港是靠地产收入,未来希望透过商业活动补贴文化设施。
立法会民政及文化体育事务委员会下周一(8日)开会,势将讨论西九文化区营运财赤问题,有委员会成员对《香港01》表示,对西九再录赤字感意外,指其证明西九出售住宅项目补贴收入“难救近火”,长远应“开源”,举办快闪、运动、音乐活动等吸引更多受众。另有委员指出,国家既然支持香港打造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西九应思考如何善用户外休憩用地,做潮流文化内容以增加收入,强调西九应将政府补贴额度“按到最低”。
去年访客超预期 但各项收入均下跌
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前日(3日)向立法会提交文件,交代西九文化区的发展进度。上个财年,西九文化区亏损达到7.69亿元,较2023/24财年的5.78亿元大增33%;基本收入由10.61亿港元减少至8.71亿港元,同比录得跌幅18%。
尽管西九文化区在2024/25年度录得超过1,500万访客人次,较预算多出26%,但数据显示,各项收入来源均告下跌:门票收入同比锐减23%,从2.46亿港元降至1.89亿港元;企业对客户(B2C)收入同样下跌23%;企业对企业(B2B)收入,包括筹款和机构拓展等,亦分别录得30%和12%的跌幅。当局解释,各项收入减少,是受制于环球政经局势不稳、市民和旅客消费习惯改变等因素。
获批卖楼集资 何敬康:远水难救近火
一直关注西九文化区发展的选委界立法会议员何敬康对《香港01》表示,对西九再录得财赤感到意外,他观察周末时西九人流旺、营运水平高,不乏户外表演,“睇唔到任何空置舖头”,但他坦言不了解西九平日经营状况,推测可能游客和市民的消费模式转变,导致经营环境困难。
陈智思昨早在电台节目上明言,文化艺术是一项投资,不要指望自身可以赚钱,“全世界嘅文化设施都唔会赚钱”,举例欧美依赖政府补贴和大基金资助,西九文化区希望透过商业活动补贴文化设施。
事实上,西九自2019/20财年开始录得营运赤字,并于2021/22年度达到最高峰(7.72亿元)。为纾解资金不足,政府于去年7月准许其出售住宅项目,项目的楼面面积上限是17万多平米,西九可保留全部收益。
“出售住宅项目难救近火。”何敬康认为,展望来年,西九应积极“开源”举办更多元的活动,例如街头表演、饮食快闪店、运动项目等,吸引更多本地市民和游客。他又强调不只是政府帮手,还要鼓励市民身体力行多消费:“每个人出一份力,积少成多将营运压力减低。”
陈凯欣:可搭配潮流文化 地尽其用
何敬康为立法会民政及文化体育事务委员会成员,委员会下周一开会,西九文化区发展进度是其中一项议程。同样为民政及文化体育事务委员会成员的选委界议员陈凯欣关注,“M+”艺术馆和故宫附近的空置休憩用地未能善用,“夜晚变咗死气沉沉”。她认为应打造西九文化区为香港文化聚集地,出租舖位供售卖文创、非遗手作,举办咖啡节和潮流IP展览,甚至“地尽其用”摆上露营凳。
西九文化区自规划之初便定位为“世界级艺术及文娱综合区”,重点目标是推动高端旅游消费。这项大型文化项目后来几经争议和调整,但其世界级文化艺术枢纽的定位一直无变。如何在坚守“世界级”文化艺术定位的同时,有效应对市场变化,拓展多元收入来源,是西九需要处理的重大挑战。
陈凯欣认为,文化的涵义广阔,专业艺术固然是一部分,潮流文化亦在其中。她指出,正如国家支持香港发展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西九可以善用空间透过潮流文化增加收入,带动人流和消费。她又笑言,身为家长,会希望在周末和暑假带小朋友去宠物展、美食节、特色打卡点,但就未必次次都去博物馆。
西九管理管理局已表示,将加强全方位的内容制作能力,扩大制作及文创IP的范畴,并积极因应市场变化,推展增加收入和推动商业化的措施。此外,M+博物馆前的新码头预计今年内竣工,将开通往返中环的渡轮服务,有望改善交通接驳,吸引更多访客。
开拓文化产业需要在艺术追求、商业运作与大众参与之间找到平衡点。长远而言,西九文化区能否探索出一条既推动文化艺术又实现财政可持续性的发展道路,也许就取决于它能否用更灵活、更具创新性的“开源”策略,重新定义“文化”的涵义,使其更贴近香港社会的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