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玉菡专访|照顾者资料库拟纳三无大厦 资源由“揾”转“帮”
本港老龄化问题严重,“以老护老”愈趋普遍,加剧照顾者负担。施政报告预留每年5亿元经常开支加强支援照顾者,并打通社署、医管局和房委会数据,设立平台识别照顾者。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孙玉菡接受《香港01》专访时透露,平台设立四个月已协助2,100宗高危照顾者入院个案及1,300户隐蔽长者,坦言“过去更多资源放在‘揾’,现在更多资源放在后续的‘帮’”,透露下阶段将打通房协资料库,并尝试纳入“三无大厦”,希望扩大数据库识别有需要长者。
年满65岁的长者占总人口比例近四分一,有社福机构代表倡议设立“安老事务司”提升决策力。孙玉菡认为,劳福局与安老事务委员会在安老政策上配合得很好,涉更广阔政策层面的,则由政务司副司长领导的“社会高龄化对策工作组”跨局协调,包括银发经济、医疗需要、城市设计等。
打通医管局和房委会资料库 识别2,100宗照顾者入院个案
社署今年7月,连结医管局和房委会数据,建立首阶段支援照顾者数据平台。孙玉菡接受《香港01》专访时表示,平台首阶段收集约两万名高危照顾者数据,“一万人是拿低收入照顾者津贴,一万人是房委会屋邨的高风险长者”。
照顾者一住院,医护系统就会给我们弹信息,我们第一步就是去找被照顾者。
孙玉菡表示,系统目前已识别到2,100宗照顾者生病入院案例。“绝大多数照顾者入院前都会安排好被照顾者的照料,唯一有三宗是什么都没有做的,我们就紧急帮他安排医疗、身体照顾。”他强调数据平台重要性,“有了这个系统,起码这三宗我们可以确保不出事”。
下阶段打通“三无大厦”及房协数据 由“揾”转“帮”
平台下阶段会再扩展数据库,孙玉菡透露会将高风险长者分为三类处理,“公屋、私楼、‘三无大厦’”,下一步目标是“三无大厦”及房协屋邨的“老友记”,惟承认 “‘三无大厦’没有已有的数据,所以要想办法的。”
其中一个方向是透过社署资料库,识别领取综援、长生津、生果金、伤残津贴等“老友记”的地址资料,与已知的“三无大厦”地址比对,找出目标住户,“主要希望节省‘揾’的工作,过去大量资源放在‘揾出来’,现在资源更多放在后续的‘帮’”。至于非服务使用者,则需依靠较人手的方法识别。
考虑计划扩展至私楼
被问及会否将计划扩展至私人楼宇,孙玉菡表明会考虑,但指出 “私楼不同于公屋,公屋我们上到楼,私楼你不是随便关上去就可以进去的,用家心态也不同”, 需与业主立案法团、物管公司等商讨合适的接触方式。他强调,最重要是找到又符合经济效益,又让受助对象接受的方法。
我不会用难搞这个角度去想,我反而想用什么方法最巧妙地找到他(高风险长者) ,又有经济效益,他又接受的。
支援照顾者计划已扩展至全港18区
劳福局早前推出支援照顾者试点支援计划,针对75岁以上、领取低收入照顾者津贴的人士及住公共屋邨的“单老”及“双老”,通过结合数据平台精准识别有需要人士,及早介入提供援助,今年暑假率先在沙田及观塘试行,关爱队会将有需要长者和照顾者转介至社会福利服务单位。80万公屋户当中有20万属于长者户,相信不少是“单老”或“双老”。
孙玉菡透露,支援计划已逐步拓展到全港18区,关爱队总共探访了21,600户目标家庭。“知道他自己住,就上去拍门看看他,跟他聊聊天,看他需不需要帮助”,通过这样的方式,关爱队发现其中1,300户有照顾需要,但从未寻求协助,当局已转介社福机构跟进。
这1,300户(有照顾需要的家庭)如果没有大数据去找,就是隐蔽在社区,它不会自动出来。
设安老事务司?孙玉菡:劳福局配合得很好 副司负责协调
社联主席管浩鸣日前提出设立更高层次的“安老事务司”统筹人口老化政策的建议。孙玉菡认为,若纯粹从福利角度,现时劳福局及安老事务委员会已配合得很好,但若涉及更广阔的政策层面,如银发经济、医疗、城市规划等跨局议题,则由政务司副司长领导的“社会高龄化对策工作组”负责协调。孙玉菡认为,当工作组提交报告订定未来方向,大家就跟著这个方向走。
管浩鸣是立法会选举委员会界别50名候选人之一,该界别完整参选名单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