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燃新|在“预制菜”模式中把“开拓与创新”嵌入时间表

撰文: 教育燃新
出版:更新:

撰文者:黄英琦Ada Wong(教育燃新主席)
同事石嘉俊早前写了“开拓与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开拓与创新不只关乎创业,它包括建立韧力、愿意尝试、并屡败屡试,是一种承担风险、坚毅不屈的精神和态度,在人生的任何岗位都需要。然而,“态度”在每天的学习时间表内如何出现?开拓与创新,又真能教吗?

同学在课堂内学习开拓与创新精神。(教育燃新提供)

中学生的时间表排得密密麻麻,在香港读书讲求速度,师生都认同要在有限的时间学习最多。每天7堂之后还有课外活动和补习,回家后继续做功课至深夜。时间永远不够,老师开始把课堂标准化,同学每天接收很多工作纸,内容范围评核框架一目了然,最近听人以“预制菜”来形容这状况,有点黯然,但又不是完全错,每天的营营役役缺少诘问和思考,也甚少机会反思 WHY:为何要读这些呢?

世界瞬间万变,近年的教育创新集中在“把学习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好奇心、有动机的主动学习,而老师反可退后一步。既然开拓与创新不是DSE考试科目,究竟应如何学和评估?

很多学校以比赛作为平台。香港不缺乏比赛:数学和科学的比赛、创业比赛、大湾区 STEAM比赛,还有发明大赛、创新大奖等。学校乐意参与,选拔同学培训,为校增光。

我不是反对比赛,只想问:没有被选中的同学,有机会磨练开拓与创新精神吗?几十年前,我们的长辈为了生活,天生就需要很强的适应和抗逆力,找不到工作就创业,由细做起。今天,除了真实创业,同学可有什么途径?

教育局强调,“开拓与创新”是要让学生在知识、共通能力和价值观与态度上全面装备。我多年来推动创新能力培训,就在这里建议几个想法?首先,老师可以把开拓与创新融入不同科目,令其“无形也有形”。在上课时间表中,若有跨科和主题学习,可培育横向思维和解难能力,让年青人融会贯通,从分散的“点”看到问题症结,并能连成“线”,寻找新答案。

教师在校内推行开拓与创新校本课程。(教育燃新提供)

其二,可在语文科加强表达和讲话技巧。香港学生能读能背,口语能力未必最强,在开拓与创新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向陌生人精练的介绍创新提案,同学要提升演说技巧,说服观众。

最后,也可在校本课程中加入微型社会创业,学习创意思维的流程,建立同学的同理心,观察社区痛点,再学习疏理问题根源,然后实验几个意念和雏型,与伙伴协作解难。不少学校已在尝试这样的创新,这是共通能力的发展,也是好的公民和价值教育。

创业与开拓精神是我们的DNA,我相信难不到我们的下一代!

撰文者简介

教育燃新主席黄英琦(教育燃新提供)

黄英琦太平绅士身兼数职,除了是一位香港执业律师,更是创意教育推动者、文化倡议者及社会创新者。

本著教育创新和创意公民社会的理念,黄英琦创立了香港兆基创意书院,为香港首所推动创意教育,培育香港新一代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学校。

自2016年,以教育燃新董事的身分,黄英琦推动及设计了《赛马会教师社工创新力量》的创新教师计划,培育老师的创新能力及实践创新教育方案。

教育燃新(www.ednovators.org)于2015年创立,为一本地致力推动教育创变的慈善机构。过去著力于教师创新领导力的培育、与跨界有心人共创并孵化创新理念、推动教育创变,以装备下一代去回应未来世界的需求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