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联会爱国教育调查 学界教学多元化 教师仍面临不少挑战需支援
撰文: 姜晓颖
出版:更新:
教联会于今年10月上旬进行为期两周的“教育工作者对推行爱国主义教育”问卷调查,共收到428份有效回复,涵盖中小学、幼稚园、特殊学校及大专院校教职员。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兼教联会主席黄锦良表示,是次调查结果有助了解学界在推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成果与挑战。
受访者主要于中学(41.6%)及小学(32.7%)任职,其中超过三分之一受访者为教师,逾四分之一为中层主任,约四分之一为校长/副校长,而约三成受访者为国民教育统筹主任。
爱国主义教育趋向多元化
调查发现,学校在日常推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趋向多元化。其中,“举办中华文化体验活动”最为普遍占近9成,其次为“举办内地交流考察”、“与内地学校缔结成姊妹学校”及“在特定日子举办国民教育活动”。
适逢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逾8成学校“安排学生观看阅兵仪式”,而只有约2至3成学校举办抗战相关活动。教联会表示香港有40多处与抗战有关的遗址,建议学校可进一步结合本地抗战遗址开发研学路线,并增加跨学科专题研习,深化学生对历史的认识。
教职员对爱国教育的想法、面临的挑战及建议
在提升学生对国情、国史、中华文化等方面兴趣的方法中,最多受访者认同的三项活动为“中华文化学习体验活动”,“内地交流考察活动”及“参观本地历史文化遗迹”。教联会认为,结果反映体验式学习活动较能引起学生共鸣。
至于应加强哪些课题以配合国家发展,则有近7成教师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6成支持“国家创新科技的发展”。
同时,受访者认为推行爱国主义教育面对的主要挑战包括:“课时不足”、“缺乏互动性教材”及“人手不足”。此外,近半数教师认同“难以量度爱国教育的成效”及“专业培训不足”。为此,近7成半教师期望政府“为学校提供不同学科及年级的教材”,约6成半希望“提供跨学科推动爱国教育的示例”及“开发互动性教材”,亦有超过5成人要求“安排到校专业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