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燃新|可持续发展教育:装备孩子回应未来世界
撰文者﹕石嘉俊Marco Shek(教育燃新执行总监)
知名户外品牌联合烟火艺术家在喜马拉雅“炸山”、游客节假日逼爆桥咀岛更肆意踩踏珊瑚⋯⋯ 这些近期报导都展现出,个人的行为极易为生态环境带来不可逆转的损伤,亦更加突显教育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角色。不单是联合国《2030 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可持续发展教育也是近年各国的重点议题。当教育要面对未来时,除了要装备学生在科技世界中生存,我们更要思考如何让下一代拥有能动力(agency),去回应气候与社会挑战。
就我们调研和观察所得,可持续发展教育(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SD)在香港的学校仍属起步阶段。多数情况下,只集中于地理、科学、人文或公民与社会发展等科目;学习活动多为一次性体验;而真正能长期接触相关学习的,往往只是少数学生。老师们也常觉得:想教,但不知从何入手。
为回应可持续发展这个全人类共同面对的议题,商界近年积极推动 ESG(永续投资,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和治理(Governance)),累积了不少实战经验。那学校呢? 教育燃新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如何可以联动社会各界的资源与智慧,重构学生的学习经验——让学习真正连结真实世界?
为了回应这个需要,我们过去一年开展了由太古基金支持的 SPARK“燃。续”— 可持续发展教育校本课程计划,与六所中小学及七家非政府机构合作,透过跨界协作,将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正规课程。让学生不只“学知识”,而是透过真实议题去连结生活、探索行动,真正带来价值观上的改变。
计划参考英国 XP School 的做法,对照教育局的课程标准来绘制课程地图(Curriculum Mapping),并以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为基础,由教师与 NGO 伙伴共同设计出跨学科课程。透过有系统的教师培训,老师也先回归学习者的角色,不单获得知识与工具,更拥抱跨界协作的价值。其中一位参与计划的老师分享道:“我以前曾在 NGO 工作,这个计划让我第一次以老师身份,体验到一种创新的 NGO 合作模式。设计跨学科课程的过程中,能够结合教师与 NGO 的专业,使课程更贴近学生需要,也令整个过程既有意义又充满乐趣。”
教育燃新认为:可持续发展教育并非遥不可及,也不是额外的负担。我们从先行学校的实践中总结了一些“心法”——从学校现况、现有资源和学生需要出发,逐步建立校本的推进策略。这些经验和工具已整理成《可持续未来,从教室开始:香港教师行动指南》*。
如果你都关心学校如何实践可持续发展,不妨由阅读指南开始,找一个切入点、组成一个小团队,亲手试一次。从小步开始,就能看见改变的可能。
*可到教育燃新网站阅览
撰文者简介
石嘉俊(Marco)现正于香港大学修读教育博士,此前获全额奖学金到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取得公共行政硕士学位。他拥有丰富的教育创新经验,长期致力于培训教师创新领袖及推动校本创新。Marco亦拥有跨国社会创新背景,曾于英国伦敦智库负责欧盟创新社群相关项目。现亦担任社企董事。
教育燃新(www.ednovators.org)于2015年创立,为一本地致力推动教育创变的慈善机 构。过去著力于教师创新领导力的培育、与跨界有心人共创并孵化创新理念、推动教育 创变,以装备下一代去回应未来世界的需求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