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母采屋顶野菇做晚餐!误吃两大毒菇 4岁孙入ICU抢救4天狂洗肾

撰文: 李纳德
出版:更新:

乱吃野菇是在玩命。内地1名祖母发现家中屋顶长出野菇,由于长得很像市场的食用菇,便摘来做晚餐,结果和儿孙一家三口食用后全部不适屙呕,吃最多的4岁孙儿更要入深切治疗部抢救4天才走出鬼门关。医生和菌类专家商讨后,高度怀疑吃了两种毒菇,包括全国毒菇中毒致死率最高之一的“白毒伞”的鹅膏菌。

医生提醒,野菌未必颜色鲜艳才有毒,许多毒菇和一般食用菇外表相似,故切忌采野菇吃。

泉州1名4岁男童误吃毒菇,留医深切治疗部抢救4天。(福建卫生报)

屋顶长野菇似食用菇

入秋多野生菇菌,也是内地吃野菇中毒高峰期,近日福建泉州有一家三口集体食野菇中毒。9月24日,当地1名祖母发现家中屋顶长出几种野菇,看来和市面上的食用菇很像,即采下做成晚餐一家三口共享野菇滋味。4岁孙仔小斌(化名)吃了许多,儿子回家后也吃了两口。

孙仔连续呕吐10多次 留医ICU抢救4天

晚餐后2小时,一家三口纷纷出现腹痛和呕吐,其中小斌连续呕吐10多次、屙了2次黄绿色水稀便,猜到是吃了“毒菇”,父亲立即自行催吐,抱起小斌和带上剩下的野菇到泉州市妇幼保健院。

急症人员见到小斌面色苍黄、嘴唇发柴且精神萎靡,马上安排洗胃,及后转入重症监护室抢救。小斌留医期间要接受血液净化 (洗肾)、胃肠净化、导泻通便、活性炭吸附毒素等治疗,需每天观察其肝肾功能,一度出现低血压性休克情况危急、经4天抢救,其肝肾功能已渐渐恢复,经半个多月治疗已出院。

疑误吃鹅膏菌及大青褶伞

祖母指所摘的野菇颜色不鲜艳,家人说不出具体品种及吃了多少。医生只能结合剩余野菇样本、小斌病况及上海和云南的菌类专家意见,推断他是“野生菌胃肠型中毒”,高度怀疑和鹅膏菌、大青褶伞有关。

俗称“白毒伞”的鹅膏菌是全国毒菇中毒致死率最高的品种之一。(资料图片)

“白毒伞”鹅膏菌占吃毒菇身亡个案90%

福建卫生报指,俗称“白毒伞”的鹅膏菌是全国毒菇中毒致死率最高的品种之一,占所有食毒菇中毒身亡个案的90%。其菇身雪白、菌柄上有菌环、基部呈球形有菌托,常被误认作俗称“白蘑菇”的白条盖鹅膏。

而大青褶伞则常被误吃后引发肠胃炎,有“胃肠炎型毒菇冠军”之称,幼时白色,成熟后变为淡绿、青褐、灰绿色,也常被误以为可食用。病人食后半小时至3小时内会出现剧烈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严重会脱水甚至休克。

大青褶伞则常被误吃后引发肠胃炎。(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大青褶伞则常被误吃后引发肠胃炎。(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误吃毒菇可夺命 医生劝勿吃野菇

医院重症学科主治医生许成娜提醒,毒菇不一定颜色鲜艳,许多含剧毒的蘑菇外观和市售食用菇相似,毒菇毒素化学成份稳定,一般烹调无法破坏其毒素,误吃后可引致肠胃炎、肝肾受损,爆发性心脏衰竭甚至死亡,就算表面看似无事,但有时中毒后会出现“假愈期”,似乎好转实际恶化。她指涉事两菇常会在下雨后出现在草坪、菜田、路边和公园出现,民众切记不要采野菇、不要在路边摊买野菇、不要吃来源不明或不认识的蘑菇。

+1

市民误吃毒菇后出现不适要马上停止食用,尽快求医,意识清醒的成年人要尝试催吐,但婴幼儿切忌乱催吐以免窒息,求医前也要尽量保留菇类样本及拍摄清晰照片方便医生辨别。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