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综援1.6万宗较疫前增29% 平均受助8.3年 仅3%能脱离综援网

撰文: 研数巴
出版:更新:

现时综援计划下设有失业综援类别,为因失业而无法在经济上自给自足的人士提供最后安全网。立法会秘书处早前发表《数据透视》,指失业综援个案由疫情期间高位回落至2024年约16,173宗,但仍较疫情前2019年12,570宗高出28.7%。文件另提出,受助人长期依赖援助情况增加,领取年期超过3年的受助人比例去年增至近75%,平均领取时间更达8.3年,引起社会关注。
此外,2024/25年度有1.5万人次受助人参与“就业支援服务”,但透过就业或教育成功脱离综援网的比例不足3%,文件分析有2大原因。而2025年10月起推行的“失业受助人士支援计划”会增加要求所有15岁至59岁的失业健全综援受助人,必须每周参与相关无偿工作。

失业综援个案数目一般会随本港整体失业率而变动,例如失业率由疫情前2019年的2.9%,增至疫情初期2020年的5.8%,失业综援个案数目亦由12,570宗增至19,506宗。随着失业率自2021年起逐步回落,个案数目亦逐渐回落至2024年16,173宗,但仍较多3,603宗或28.7%。

文件指,受助人长期依赖福利的情况增加令人关注。数据显示,失业综援受助人领取年期超过3年的比例,由2019年67.2%增至2024年,而截至2024年年底,相关受助人领取综援的平均时间更达8.3年。(注:失业综援受助人过去可能因其他原因,如健康欠佳或单亲 而领取综援,并非所有受助人一直因失业而领取综援。)

为帮助受助人重投就业市场,社署一直推行“就业支援服务”,要求受助人定期与非政府机构的个案经理会面并找寻工作。不过参与者重新就业或重返主流教育的比例较低,例如2024/25年度,15,044人次参与者中,仅约12%成功就业或重返主流教育至少1个月,而透过就业或教育成功脱离综援网的比例更不足3%。

“就业支援服务”被指成效有限,文件认为这或与参与者的人口特征,即年龄、教育程度有关。截至2024年底数据统计显示,51.4%失业综援受助人年龄介乎40岁至59岁,另有超过九成受助人只有中学或以下教育程度。

文件进一步解释,上述人口特征令该些受助人就业困难,导致长期失业,削弱工作意欲。例如在2024年本港50岁至59岁人士劳动比率仅73%,60岁至64岁人士更低至49.1%;而小学或以下教育程度人士劳动比率仅为21%。

为应对上述挑战,社署于2025年10月推行“失业受助人士支援计划”,取代之前的“就业支援服务”, 并新增要求所有15岁至59岁的失业健全综援受助人,必须每周参与由营办机构为他们安排的无偿工作。文件认为,由于参与者人口特征(即年龄、教育程度)有所局限,无偿工作能否有效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尚未可知,但认为新计划有助促进参与者与社区连系和培养工作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