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报告2025|设北都发展委员会由特首领导 立专法放宽土地用途
行政长官李家超周三(17日)在立法会宣读任内第四份施政报告,指导一直为北部都会区发展心急如焚,将成立由他领导的“北都发展委员会”,拆墙松绑简化行政程序,加快发展,包括引入快速审批制度降低成本及缩短工期、灵活批拨土地推动企业落户投资,及容许北都土地业主主动交回政府计划征收的土地,抵销原址换地或“片区开发”须缴付的金额。
政府将为加快发展订立北都的专属法律,包括加快批出建筑图则、放宽分区大纲图的准许用途及微调发展参数、缴付征收土地的赔偿等。
北都三批大学城土地将于2026年至2030年分批提供使用,政府会于今年内公布《新田科技城创科产业发展规划概念纲要》,及加快发展河套。李家超指将制订优惠政策包,以更快、更灵活的方式与产业商讨落户细节,及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李家超指,北部都会区(北都)是香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有庞大潜力。北都与深圳接壤,面积和未来人口约占香港三分之一,是香港的战略发展区域,具有巨大经济价值和发展潜力,能创造大量职位和提升生产力。李家超指,虽然政府过去三年已加快建设,但北都幅员广阔,所需资源投资庞大,一直为此心急如焚。
李家超指为更好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北都建设务必加速推进,决定提升北都发展的决策层次,成立由他领导的“北都发展委员会”。政府将简化行政流程,拆墙松绑,以新思维采纳不同地方的建造方法、材料和装备等,达致既安全又省钱省时的目标,并为加快北都发展订立专项法例。
设计不同融资方案如土地参股
李家超指,北都的基本规划已出台,现时是加快发展北都、引入产业和重大项目的最佳衔接期,会设“北都发展委员会”加快发展。政府消息人士指,新发展区规划的顶层架构需要调整,“北都发展委员会”聚焦产业发展,取代原本的“北都督导委员会”。
“北都发展委员会”将由行政长官担任主席,下设“发展及营运模式设计组”、“大学城筹划及建设组”及“规划及发展工作组” 三个工作组。
“发展及营运模式设计组”会由财政司司长任组长,政府消息人士指,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将作秘书处支援。工作组会按北都各指定发展区的性质和规模,设计发展及营运模式,包括为不同产业园区度身成立一间或多间园区公司、法定或非法定专门机构,制订公私营合作模式如“建设–运营–移交”(BOT)等;研究从“价高者得”招标转向“产业绑定”的“双信封制”;并设计不同融资方案,包括股份制、债券、政府注资及“土地参股”等。
发展局正就洪水桥约23公顷产业用地进行产业园公司的政策研究,待向“发展及营运模式设计组”汇报后会在今年内公布建议。政府消息人士指,政府初步希望成立由政府全资拥有的非法定公司,料向公司注资、注地,方便与其他人合作及落户该地段。
五年内供应大学城用地 或增面绩
“大学城筹划及建设组”由政务司司长任组长,成立调研专班,研究北都大学城发展模式,实地考察不同地方大学城的成功模式,广纳本地、内地和国际知名大学校长或代表等意见。小组亦会研究把香港优势学术领域与产业深度结合发展的路径,以及促进内地和国际领先的大学或研究中心进驻的策略。
三批大学城土地最早将分别于2026年(洪水桥)、2028年(牛潭尾)及2030年(新界北新市镇)供使用。小组将就三批土地的发展定位及愿景作出建议,并考虑以产业为导向,例如在洪水桥╱厦村新发展区一带,融合邻近高端专业服务和职业专才培训联动发展;牛潭尾一带则可考虑配合新田科技城和河套区的整体创科发展,包括生命健康科技产业,并与第三间医学院及综合医教研医院等联动发展。
政府消息人士称,教育局作秘书处支援。至于大学城三批用地,包括2026年平整土地的洪水桥5公顷用地,政府消息人士称,社会有声音指用地过小,故政府有意加大面积,增加至9公顷,而牛潭尾及新界北新市镇两幅用地,未来都可考虑增加土地面积。
“规划及发展工作组”会由财政司副司长任组长,负责由规划到执行的全流程管理,就统筹整合规划、工程、土地、交通、环保等作全面部署,促进产业进驻,创造职位和提升生产力。小组特设专案监督办公室,加强工程审批的统筹和监督,并设时限和分阶段通报机制,以加快速度。
政府消息人士称,小组下设的专案监督办公室由发展局常秘领导,小组可跟进工程程序,但强调小组机制并非取代原本的审批机制,只是加强、加快速度,譬如每个部门对各流程都有时间表,如超时可能就会触发机制,小组会研究是否需要改善。不过,消息人士又称,小组的机制及操作细节,要待年底才能敲定。
简化行政措施加快审批 先开发低密度设施例如零售、娱乐
政府会简化行政措施为发展拆墙松绑,包括引入快速审批制度,采纳各地优秀的建筑方法,结合海外和内地的成功建造技术、用料和设备等,降低工程成本并缩短工期。
政府将以试点形式推行“分阶段开发”模式,参考内地“1.5级开发”概念,容许初期先建设和营运具先导性的低密度设施,例如零售、娱乐或会议展览等项目,借此吸引企业进驻、创造收益和汇聚人流,发挥拉动作用,再落实长远发展,其中会就洪水桥商业用地施行“分阶段开发”模式邀请巿场提交意见。以多元开发模式,包括原址换地、“片区开发”等,推动市场参与,加速发展。
灵活批地推动企业落户
李家超指将灵活批拨土地,推动企业落户和投资。倘若以租约而非地契批出,租期可长于七年,提供更大弹性。配合不同产业政策,可采用公开招标、限制性招标或直接批地的模式。
政府以往最多一次批地7年,之后要每季续租。政府消息人士称,新方案是最多“7+7+7”,可以续约三次,每次最多7年,租约就不是每季变更,而是每次续约才可加可减,继而可增加土地使用的确定性。
北都地主交回征收土地 可抵销原址换地费用
政府将容许北都土地业权人主动交回政府计划征收的土地,借此抵销其在北都新发展区原址换地或“片区开发”所须缴付的金额,鼓励市场参与北都发展。政府消息人士称,主动交回的土地需要是政府3年内计划收回的土地,或收了业权但仍在审查未赔偿的土地。不过,消息人士补充,不排除上述措施及后套用在北都其他地方。
政府消息人士又指,价钱按适用新界土地相应级别农地特惠补偿率,住宅或经济发展等用途为每方平尺1,032元,改善乡郊及保育等非发展用途为每方平尺516元。
施政报告又提出以“按实补价”减低北都补地价资金成本,即地契修订过程中,视乎地块情况,容许业主无须按规划地积比率上限计算的最高楼面进行补地价,改以实际兴建楼面及实际用途厘定应缴补价,并考虑容许发展商按实际开发规模分阶段补缴地价。
消息人士指,发展商需要至少开发6成地积比率,余下未用尽的最多4成有权在10年内使用;如果过10年才提出要开发,要视乎基建所在区域是否仍有可使用的容量。
凹头预留建屋土地增至30公顷 私楼为主
政府将开展凹头土地用途检讨,善用北环线带来的发展潜力,在凹头站沙埔一带考虑引入更大占比的私营房屋,拓展为新发展区。委托香港铁路有限公司(港铁公司)进行检讨,明年公布结果。
政府消息人士称,2023年原规划凹头有16公顷土地作公屋或社区措施,经过可行性研究后,认为附近有新田科技城及牛潭尾大学城,加上附近的沙埔站会在2034年通车,故有潜力发展更多房屋,所以考虑将附近发展房屋的土地增加至30公顷,但私楼占比会较多。消息人士补充指,原本预留的公屋单位会减少。
李家超指,如合适的话,上述行政措施亦可套用在北都以外的地方。
订北都专属法例提供优惠
政府将加快发展北都专属法例,授权政府制订简化的法定程序,包括成立法定园区公司;为园区公司设立专项拨款渠道以注入资金;管理指定地区跨境流动的便捷方法,包括人流、物流、资金流及数据和生物样本流,吸引科研及高端制造业落户香港;加快批出建筑图则;放宽各分区大纲图的准许用途及微调发展参数;加快缴付征收土地的赔偿等。
政府消息人士称,预料明年初作2个月的公众咨询,明年中提交立法会首读,望2026年内通过及生效。政府消息人士又称,现时屋宇署批出图则需要约60日,认为有压缩空间,但暂未厘定细节。
加快河套区发展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河套合作区)位处深圳河两侧,涵盖深圳园区及香港园区,凭借“一区两园”优势推动两地创科合作发展。
河套合作区香港园区(河套香港园区)第一期首三座大楼已落成,生命健康科技、微电子、新能源及人工智能等支柱产业租户正陆续进驻;另外五座大楼于2027年起陆续完工。
政府今年内会推出第一期余下用地的选定地块;完成第二期发展规模、产业分布等规划,完成河套香港园区总体布局;以及考虑以“边建设、边进驻”模式,灵活为企业提供工作空间,让企业无须等待整区完成工程就可提早进驻。
新田科技城有约210公顷创科用地(不包括占地87公顷的河套香港园区),是创科产业的战略基地。政府今年内会公布《新田科技城创科产业发展规划概念纲要》,涵盖顶层设计、产业定位和布局、各片区的统筹发展、引导市场资源投入发展的策略等。
为配合北都发展,古洞站和洪水桥站的工程正全速进行,将分别于2027年和2030年竣工。政府已与港铁公司签订第一部分项目协议,以新思维合并北环线主线和支线同步推展,目标是2034年或之前同步开通。
跨境铁路项目将打通港深两地的地铁网络,大幅提升大湾区基建互联互通,增强产业进驻信心。我们正全力推动港深西部铁路(洪水桥至前海),并已就项目香港段邀请承建商及营运商提交意向书。
▼9月16日 李家超展示新一份施政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