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权会办职安展设研讨会谈工作间猝死 议员倡重新讨论标准工时

撰文: 黄伟民
出版:更新:

工业伤亡权益会(工权会)即日起至9月3日,在湾仔集成中心举行 “载伤—言殇”职安教育相片展,以模拟的工作场所、真实影像和故事,揭示工业意外的沉痛后果,提升公众的职安健意识与关注。

开幕礼后,工权会举办“预防工作间猝死研讨会”,席间工权会亦提及早前电梯工陈家儿怀疑“过劳死”的个案。有医生指出,劳工处长期说国际对“过劳死”没有公认标准的说法有误,因世卫及国际劳工组织已提出每周工作55小时或以上,患中风及心脏病的风险会增加。劳联主席、立法会议员林振升直言讨论标准工时并非禁忌,可重新讨论标准工时,并指政府可推出工时指引。

由左至右:工权会干事谢欣然、工人健康中心主席余德新医生、劳联林振升先生、工权会总干事萧倩文。(黄伟民摄)

工人健康中心主席余德新医生在研讨会上指出,猝死的成因多样,但主因多与心脑血管疾病有关,形容是“非常普及的成因”。他解释,患上这些疾病的风险因素众多,其中两种较难改变,包括男性及年纪大。此外,高血压、高胆固醇、过重及糖尿病等因素,亦会显著增加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余医生强调,许多成年人到中年都会遇到这些问题,不应因此轻率断定猝死是个人问题,更不能忽视长工时造成的过劳及压力问题。

余德新表示,工作过劳是导致猝死的成因之一,并指出劳工处长期说国际对“过劳死”没有公认标准的说法有误,他引述世界卫生组织及国际劳工组织于2021年发布的联合报告,指出每周工作55小时或以上的人,比每周工作35至40小时的人,患上中风风险增加35%、死于缺血性心脏病增加17%。而世卫及国际劳工组织均认为,社会应及早认知长工时可能导致早亡的事实。

余德新医生指,世卫及国际劳工组织亦就长工时作联合新闻发布。(黄伟民摄)

劳联主席、立法会议员林振升在会上分享,部分行业存在长工时问题,且集中于中高年龄从事的行业,例如保安及清洁工。他指出,保安员年纪普遍较大,常见有保安在座头猝死的个案,保安员一般工作12小时,一星期工作六日,每周工时达72小时,远超工时中位数,属于高危行业。至于清洁工工时虽未及保安长,但工友年纪较大,且多需在户外或酷热天气下工作,工友即使想休息片刻,也担心巡查,亦属高危行业,

另外,林振升提到机场地勤的困境,指他们底薪仅约1.5至1.6万元,但“入得机场做,预咗加班加好多,月薪才高于2万”。他举例,以前有工友在东涌合租村屋,“狂加班”赚取3万元月薪。然而,若设立标准工时,可能失去加班机会,工友会质疑“点解要入机场做”。

劳联主席、立法会议员林振升指政府至今仍未“交功课”,推出工时指引。(黄伟民摄)

工会促政府推工时指引保障权益

林振升认为,讨论标准工时并非禁忌,但承认雇主会担心成本增加,员工亦忧虑收入减少,但指出标准工时的内涵绝对可以讨论,并指现时《保安及护卫业条例》规定保安每月不可工作超过372小时,其实亦已算标准工时,质疑:“点解其他行业唔可以去倾,去推行呢?”

林振升续指,标准工时委员会虽然在2017年结束工作,当年虽未建议立法,但建议政府推出工时指引,他认为政府至今仍未“交功课”。林振升表示,政府可参考世卫建议的“每周工作55小时以上,心脑血管疾病机会大增”为标准。他强调,若有工时指引,工友在法庭争取赔偿时,法庭亦可参考工时是否严重超出标准,增加争取赔偿的机会。此外,他认为劳工处在《雇佣补偿条例》内就“过劳”下定义。

工权会在湾仔举行 “载伤—言殇”职安教育相片展,以模拟的工作场所、真实影像和故事揭示工业意外的沉痛后果。(黄伟民摄)
+1

工权会主席刘千石先生在开幕礼致辞时,表示:“希望工人未来不再‘有返工无放工’,自己的余生透过教育预防事故发生。”萧倩文总干事则强调:“近年我们积极推广职业安全教育,希望从小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将来学生进入社会,可能担任管理层、工程师或劳动工作者等不同角色,早期的安全意识养成,将有助从源头减少工业意外的发生。”

工权会诚邀市民大众参与展览,持续关注职业安全议题。长期推动职业安全教育至为重要,能有效降低职场风险并保障劳动者权益。公众免费参观,详情可浏览工业伤亡权益会Facebook或致电查询,以获取最新开放时间及活动资讯。
展览日期:2025年8月22日至9月3日
地点:湾仔轩尼诗道302号集成中心UG10舖

工权会办职安展设研讨会谈工作间猝死 议员倡重新讨论标准工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