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树滩地盘意外|吊机夹毙“泥尾飞”女工 业界:望4S扩至私人盘
大埔公路—大埔滘段樟树滩附近一个私人地盘,今午(30日)发生致命工业意外,一名62岁女工疑被吊机撞倒,夹于机身与栏杆之间,送院抢救后不治。
香港建造业总工会理事长周思杰事后现场了解后,相信死者为“泥尾飞”杂工,负责为出车的泥头车收票尾,今日最后一转“收飞”后行入地盘,被转动中的吊机夹毙。周指,该名杂工理应毋须进入地盘,故确实原因仍有待调查。
周续指,政府近年积极推行“4S安全智慧工地”(Smart Site Safety System),希望日后扩展至私人工地,警报系统能以策安全。而发展局局长宁汉豪去年于官方网页撰文,希望“广泛应用4S 提升工地安全”。
周思杰接受《香港01》访问时指,死者为一名俗称“泥尾飞”的地盘杂工,职责是在地盘闸口,为出车的泥头车收取票尾,以纪录出车次数,予雇主计钱。
事发时,最后一转泥头车离开,她“收飞”后行入地盘内,经过一部正在运行、转动的吊机时被夹倒。周思杰指,该杂工的工作范畴,理论上毋须进入地盘内,故其进入原因及确实意外原因,仍有待调查。
据周思杰了解,涉事吊机正在吊运石屎,故当时是有人操控。周坦言,所有吊机均有“盲点”,驾驶舱内未必会清楚见到有物件经过,故业界有守则及指引,提醒吊运范围附近应要用栏围封,亦应有一名吊运信号员“睇水”,望实四周情况,例如障碍物等。周引述死者的雇主称,当时现场已有围封,以作警示。
近年政府积极推行“4S安全智慧工地”,相关的警报系统或可减低意外机会。周思杰指,现时“4S”只用在政府工地,今次意外现场则为是私人工地,但政府长远亦希望将“4S”扩展至私人工地,以策安全。
根据建造业议会网页,4S安全智慧工地系统由三部分组成,包括智能安全设备、通讯网络以及中央管理平台。智能安全系统结合了多种安全设备和感应器,例如烟雾和火灾检测器、温度和湿度监测器、危险情况警报系统等。
相关设备和感应器通过无线网络连接到中央管理平台,使平台可以实时收集和分析数据,提供及时警报,实现全面监察和集中管理。通过4S安全智慧工地系统,工地管理人员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工地的安全状况,及时应对潜在的安全风险,提高工地的安全和管理效率。
根据屋宇署网页资料显示,规定就建筑工程预算成本超过3,000万元,并涉及使用流动机械及塔式起重机(俗称天秤)的建筑工程,须采用“安全智慧工地”系统的“流动机械警报系统”及“塔式起重机警报系统”,以提供合格监督。
“流动机械警报系统”须向流动机械的操作员及任何进入流动机械危险区周边范围的地盘人员发出警报,提醒相关人员有被机械移动构件辗过或击中的风险。此自动警报系统须在流动机械底盘及可移动的上层结构装设足够感应器,确保360度覆盖流动机械危险区周边范围。操作流动机械的危险区须由安全主任按风险评估厘定,但在一般情况下,危险区范围与流动机械任何部分之间的距离不少于2米。
“塔式起重机警报系统”须向塔式起重机的操作员及任何进入塔式起重机装卸危险区周边范围的地盘人员发出警报,提醒相关人员有被吊钩下的移动荷载击中的风险。此自动警报系统须在塔式起重机机身或四周装设足够感应器,确保全面覆盖所有装卸危险区周边范围内的所有楼层。操作塔式起重机的装卸危险区须由安全主任按风险评估厘定,但在一般情况下,危险区范围与吊钩半径范围之间的距离不少于7米。至于吊起的荷载与触发自动警报系统启动的装卸区范围之间的最小安全距离,亦须由安全主任按风险评估厘定,但一般不少于3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