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民邨塌印度榕|免成堆填区垃圾 重植两个月 它“复活”了吗?

撰文: 戴慧丰 林泽锋
出版:更新:

屹立半世纪的印度榕老树,曾经撑开翠绿的茂盛巨伞,为何文田爱民邨的邨民遮风挡雨,护荫数代人,今年9月却难抵超强台风“桦加沙”吹袭,轰然倒塌。它本来会像每年被弃置在堆填区的约6万吨木材一样,成为垃圾,从城市中消失,但为延续居民的集体回忆,政府“腰斩”老树,藉物理原理让根干部分自行弹起“归位”,盼它重生。

事隔两个月,这棵塌树已重获新生了吗?它的根干现时被遮荫网包覆、胶板围封,房署指其状况稳定,寄望来年春天再次发芽。它的枝条被送往培植,同样稳定,将来有机会种下新苗,孕育“下一代”。它被斩去的枝干,则被环保创企“香港木库”转制成木制品,被惜树之人带回家中,继续编写它的故事。但并非所有树木如这棵印度榕般幸运,诚如木库创办人所言,港人更应珍惜眼前树。

被爱民邨多栋大厦包围着的印度榕,已有半世纪,陪伴邨民成长、老去,承载了满满的回忆。图为桦加沙过后数天,房署将根干重植后的照片。(梁伟权摄/资料图片)

半世纪风雨同路 街坊不舍“旧友”

榕树的气根接触土壤后,便会慢慢长成新的臂膀,撑起树身,筑成枝冠,爱民邨的印度榕(又称印度橡树)护佑一代又一代人落地生根。曾有邨民向记者细诉与它的回忆,见证小树长成巨树,足有九层高。每当居民走出家门,参天巨树即映入眼帘;每逢过中秋,一家人在树下玩灯笼蜡烛团圆;每一个上午,长者在树旁晨运。风雨同路数十载,人与木早已同气连枝。

为了保留爱民邨的地标,房屋署未有斩碎弃树,而是设法重植。署方解释,由于该树体积庞大,加上现场环境限制而未能使用重型吊运机器,因此当时在平衡安全和树木保育的前提下,以人工操作的方法,小心清走损毁的枝干,尽量减轻树身,并以物理原理,运用树木余下部分的重量,令树身自然回复原位,继续成长。

工程期间,树身自己弹起“归位”,围观街坊啧啧称奇,形容是“奇迹”。然而,根干重新站起来并重植只是第一步,真正的“复活”奇迹会否发生,仍是未知之数。

何文田爱民邨一棵有逾50年树龄的印度榕老树,不敌超强台风桦加沙风力摧残而倒下。(夏家朗摄/资料图片)

重植印度榕状况稳定 有望延续集体回忆

事隔两个月,印度榕如今被遮荫网盖住、胶板围封,房屋署定时洒水、适量填补泥土,以维持树木根部湿润及预防日光灼伤,遥望仍未见有嫩叶窜出。有居民坦言,担心它重植后是否稳固,足以应付未来的风雨,“始终棵树咁大,曾经倒塌,地下嘅泥抓唔住根部,唔可能好似原本一样”。

房屋署的最新回应,对印度榕的复原进度保持正面态度,指现时该树状况稳定,并会继续密切监察树身的生长状况及进度,希望冬天较干燥的天气过后,在春天来到时,该树可再次发芽,重新茁壮成长。

署方9月时亦提到,希望以最妥善的方式延续这棵树木的生态与情感价值,包括尝试培育合适的枝条,希望能成功栽种新树苗,并重新种回爱民邨的适合位置。署方最新指,枝条现时状况稳定,希望不久的将来能成功栽种新苗。

假以时日,爱民邨的年轻一代,或有机会与印度榕“下一代”共同成长。

爱民邨印度榕的树冠及断枝锯走弃置,仅保留根干作原址重植,如今它被遮光布盖住、胶板围封,遥望仍未见有嫩叶窜出。(蔡正邦摄)

塌木逢春 迎“第二生命”续新生

至于被工人斩下来的印度榕枝干,弃于草坡上,原本难逃被送到堆填区的命运。

“天生我材必有用,材系木材个材。”香港木库创办人黄卓健 Ricci如是说。小时候住在爱民邨附近的他,不忍塌树沦为废物,等候逾两日,他获当局准许取走树干,运回横洲的工厂加工。

经悉心裁切、风干及打磨,榕树树种能切出浅色的板材,密度较轻却不失硬朗,可以横切成“曲奇”,亦可切成长板,转制成木制家具或艺术品。这棵印度榕经传媒报道后成为“名树”,早已有不少人慕名而来选购心头好,Ricci 期望它的制品能回归爱民邨,延续新生,继续陪伴居民,甚至见证下一代的成长。

爱民邨印度榕被施工人员锯短,弃于一旁。(梁伟权摄)

除爱民邨印度榕,桦加沙亦吹倒九龙公园一棵被列为濒危物种的桃花心树。当日,承包商工人将主干锯断,分批运走,锯到最后,已无吊车载走树根,木库遂将其回收重造。相较其他树干和板材,树根构造复杂,单洗泥胆已花近两个月。耗费心力,只为“救得一棵得一棵”。

港年弃8万吨塌树 木库救得一棵得一棵

塌树遇巧手可绝处逢生,但不是每一棵都如此幸运。每年,因发展及自然灾害被弃置到堆填区的塌树约有6至8万吨。木库七年来仅收回一千吨树,相比之下,不过沧海一粟,“你见到佢冧,你系好唔舍得,你好想救佢,但唔系棵棵都救到。”

与树木在同一片土地共同成长的港人,看见“旧友”不敌天灾而倒塌,难免感伤。Ricci 指,树木活着时为人们提供情绪价值,但倒塌后却被粗疏处理,甚至斩碎变成废料,难以加工,再无用武之地,对此感痛心,故多年来木库与施工团队、政府部门磋商多时,冀尽可能保留完整树干。

发展横洲收地在即 救树多年难自救

在没有财团背景、政府赞助下,在香港经营环保事业举步维艰,Ricci 笑称好比“神迹”。但不久的将来,木库可能会迎来“Endgame(终局)”。随着横洲发展巨轮逐步逼近,面临收地,木库将不能幸免,但他已无憾:“因为我已经做尽咗作为一个香港人可以做嘅事,亦作为一棵香港树,可以最后一口气不去堆填区。”寄望市民除了透过木制品保存回忆外,更要珍惜眼前树,“唔单止要去怀缅过去嘅树木,而系就算木库有一日唔存在,佢哋会记住依家活生生嘅树木。”

“香港木库”创办人黄卓健 Ricci 寄望市民珍惜眼前树。(翁钰辉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