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烛非先人食物?纸扎公仔为何要桃红色脸?专家亲解香港殡仪迷思

撰文: 三联书店
出版:更新:

编按:农历七月刚到临,除盂兰禁忌外,也想跟大家分享一些香港的殡仪文化及历史。以下节录自《生前死后:解开身后事的迷思》一书的内容,会由资深殡仪专家亲解一些你一知半解甚至根本未曾思考过的细节呢!

香烛并非先人“食物”

作为香港人,相信大家从小到大,都难免曾接触过电视剧及港产灵异电影,当中不少有鬼魂吃香烛祭品的桥段。那为何已经有丰富的祭品食物,如烧肉、鸡鸭及生果𩠌菜,还要点燃香烛,香烛真的是给鬼吃的吗?其实,拜神信仰认为烧香时,青烟能够贯通另一个世界,无论天上还是地府。打个比喻:我们要进行电话通话,首要的是按号码拨通对方的电话,才可对话 — 所以无论是拜神祭祀还是丧葬法事,首要的就是上香!随后,我们便可以作祷告、祈福,奉上祭品及纸扎等。

既然香烛并非食物,先人是“吃”其他食物祭品的,故一盅两件、中西式咖啡奶茶,悉随尊便!那爉烛又有什么用途呢?原来,是因为从前的人没有电灯,爉烛便用来照明,或帮助燃点线香。

香烛祭品有禁忌。女性月事期间都不应拿香烛拜祭,因为习俗上女性经血被视为不洁,甚至会招煞(凶神),故上香、做仪式等都不适宜,甚至不能入庙宇参拜。若果是丧礼期间,家属预备祭品给先人时,则不可以有牛肉,因为习俗认为这段时间鬼差(牛头马面)会押解先人往返阴间、住宅及灵堂等地,以鬼差同类(牛肉)为祭品,会对先人有不好的影响。当然,信则有不信则无。

本地传统纸扎的来源

纸扎源于古时民间丧俗的祭祀活动,认为逝者的灵魂到另一个世界去了,亲人想使他们能过上优裕生活,以“烧纸扎”作为给先人的补给,是满足民众祭祀信仰及心理需要的一种形式。

一直以来,本地的丧礼纸扎均配合喃呒法事,例如“玄坛廿六纸扎”就是配合广府打斋法事的纸扎品,是道教殡葬传统中送给先人的陪葬品,分别有:仙鹤柳幡、正荐牌位、附荐龙位、招魂白幡和红幡、沐浴房、金衣、望乡台、金桥、银桥、桥灯一对、桥工人两名、妹仔、娣仔、轿伕两名、文明轿、夹万、衣杠两个、金山、银山、花园、洋楼等,总共26件。最早期都是由喃呒师傅主理,他们五范畴技能“吹、打、喃、扎、写”中的“扎”,就是扎作技能,甚至会一边进行打斋法事一边扎作。因应需求增加,扎作行业应运而生;以一条竹篾扎成一个框,再制出万千形态。

以前扎作师傅甚为“吃香”,因为一般人对于丧礼安排都很严谨,部分富裕家庭更不惜花费办好白事,对扎作的需求很大。当时仍未有内地纸扎厂,香港的纸扎祭品很独特,有别于东南亚其他国家,富有本地色彩。师傅以一条竹篾开始,“扎”、“扑”、“写”、“装”便是扎作工艺的四个工序,加上本地独有的花纸设计,更令纸扎裱上“港式情怀”。

后来香港人口急剧变化,丧礼仪式保持六成比例的拜神信仰,令扎作更供不应求,故有香港纸扎舖于内地设厂,每天由密斗货车把成品运到红磡等地,应付日常殡仪馆的丧礼。唯独“花园”、“洋楼”体积较大而且不可折叠,一般都由本地师傅自己完成,所以行内人认为,只要懂得扎大屋,基本上都可以收入无忧!现今扎作款式愈趋多元化,除飞机、房车、游艇外,其余亦有高清电视、按摩椅、马场、赌台,甚至整条“花街柳巷”!愈大型的扎作愈为精细,加上本地扎作师傅的鬼斧神工,客人几乎想得出就能扎得到,有如艺术品创作。

近年本港各行各业都受贵租影响,传统行业要生存,经营成本备受限制;每件扎作的付出及收入不成正比,根本没有资源让本地扎作行业得以传承。有师傅坦言,今时今日除了要没有经济负担外,还需对这门手艺怀有“狂热”的傻人才适合入行;再加上人们拜神信仰减弱及环保意识增加,扎作艺术的发展难上加难。但对于丧礼文化,本地传统纸扎依然占重要位置,扎作技艺更已被列入“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

纸扎祭品的忌讳

面对生死,享尽天年、寿终正寝当然难得。其实现代医学昌明,靠各种药物及医疗设备延长寿命,已经十分普遍及理所当然。经常有家属在其亲友的丧礼中,希望追加轮椅、医疗物品甚至药物、医院等扎作。每次我都会解释,死亡对于病人来说已经是解脱,再无需行这种不便。正如医护人员会拔走先人所有医疗辅助用品、火化之前都需要从遗体内取走心脏起搏器、殡礼中将病人服饰换上日常衣著等等—因为我们都清楚他再不需以病患的身分离开!有心的,倒不如想想先人生前因病而不能行使的嗜好习惯,加入一些别的扎作,例如舒服的按摩椅、耍乐麻将、影音器材、工人、飞机、游艇等,更可使先人高兴。

妹娣工人的脸色源于民间智慧

妹娣工人的相貌不讨好,原因之一是那张令人惊诧的桃红色脸!究竟服侍先人的娣仔“宋初来”、妹仔“妙香”、轿伕“顾进福”及“敖进寿”的肤色,为何并非自然的肤色或粉红色呢?笔者向纸扎师傅打探,终于把多年来的谜团解开了!纸扎师傅说这其实源于民间智慧:从前举行打斋法事的地方不像今天的殡仪馆或道堂般灯火通明,无论昏暗、柔弱的黄光或白光灯底下,人的肤色都呈现不同程度的“青”,所以映照在假人的脸上,就会更恐怖诡异!因此,从前的师傅改用“桃红”作为妹娣工人的肤色,并流传至今,希望在灯光底下减低其恐怖程度!

《生前死后:解开身后事的迷思》(三联书店授权使用)

书名:《生前死后:解开身后事的迷思》

作者:
刘锐业,香港理工大学专业及持续教育学院学生事务总监。近年积极推动生死教育,著作包括《方生方死:被遗忘的专业》(合著)及《身后事:香港殡葬文化探寻》(合著)。

梁梓敦,香港注册社工、美国死亡教育及辅导学会认可死亡学院士、美国社工协会高级安宁服务社工。从事晚晴照顾、善别辅导和生死教育推广超过18年。现任香港生死学协会总监。

邝汝𪶄,香港资深殡葬策划师,传统长生店“行街”。开设社交媒体专页“黑白灰蓝”,分享殡仪知识、坊间谬误及生宜死忌等资讯,著手记录及传承本地殡葬风俗。

黄锦妍,殡葬礼仪师,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现于岭南大学修读文化研究硕士,获美国NFDA国际殡仪协会礼仪师证书及美国APLB宠物离世哀伤辅导员资格。于新冠疫情期间从空中服务员转职为殡葬礼仪师。

梁乐燊,Eteren公司创始人及首席执行官,殡葬礼仪师,兼任多个创新科技企业的创办人和合伙人。专注于运用先进科技来革新传统行业,特别是环保殡葬服务领域,致力于推动行业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获“三联书店”授权转载。】

香烛非先人食物?纸扎公仔为何要桃红色脸?专家亲解香港殡仪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