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状王》得奖舞台设计深度解析!专访幕后团队揭秘留白美学

撰文: 梁嘉欣
出版:更新:

【访问】香港原创音乐剧《大状王》横扫本地及内地超过20个戏剧奖项,有“香港原创音乐剧巅峰之作”美誉,北上巡演更是一票难求,最近剧目终于迎来第三轮公演。

如果你现场看过《大状王》,大概很难忘记其舞台设计。一个看似平平无奇的“公堂”,时而旋转,时而分裂,瞬间是人间,转眼到地府;上一秒是状师府,下一秒已是悬崖峭壁。这个简约而千变万化的舞台,是如何炼成的?

左起:杨子欣(Yeung Tsz Yan)灯光设计、黄逸君(Jonathan Wong)舞台美学指导以及张正和(Bill Cheung)布景设计(摄:梁嘉欣)

我们最近与舞台美学指导黄逸君、布景设计张正和及灯光设计杨子欣对话,发现这个舞台设计的灵魂,大概根植于“留白”哲学中。

在传统的“形”中注入留白

《大状王》剧照(图片来源:香港话剧团)

《大状王》的故事背景设于清代,但创作团队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将舞台变得非常古典。“我们一直都想它有一种Modern(现代)的感觉,”负责整体视觉风格的黄逸君解释道,“我们经常形容它不是一个传统的中式。例如你见到服装的颜色、桌子的颜色,它有中式的‘形’,但同一时间你见到它没有那些很繁复的细节。”

《大状王》舞台以“留白”作为设计核心(摄:梁嘉欣)

这个风格的确立,与2019年的预演经验密不可分。经过沉淀,团队找到了最适合的平衡点,将过于前卫的元素收细,最终确立了“现代中式”的风格。而整个设计的核心,就是东方美学里常常提到的“留白”。

“为什么要留白?其中一样是,如果做得太传统、太写实,可能就失去了新意。”灯光设计杨子欣补充。团队的共识是,要用最简约的元素,激发观众最大的想像。杨子欣强调:“留白是我们时时刻刻的提示,我们怎样去抽空、简化。”

偏斜旋转轴心是“神来之笔”

《大状王》剧照(图片由西九文化区管理局提供)

《大状王》舞台最核心的机关,莫过于那个由一个圆形和一个方形组成的双层旋转台。“剧中‘轮回’的概念,自然让我们想到旋转台。”黄逸君道出了设计的起点。但真正让这个设计升华的,是布景设计张正和的一个提议:“不如将方形台的轴心移开一点,让两个旋转台不同轴心。”

《大状王》剧照(图片由西九文化区管理局提供)

这个“神来之笔”的微调,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们发现,它们可以一边顺时针转,另一边逆时针转,玩法多到不得了。”黄逸君形容,仅靠速度和方向的变化,就巧妙地切割出公堂、阴阳两界等三十多个场景,实现了无缝切换。这不仅是技术上的巧思,更蕴含著“天圆地方”的东方哲学。

《大状王》剧照(图片由西九文化区管理局提供)

舞台不再固定,而是充满动态与变数。那么观众看到的,就不仅是场景的切换,更是命运流转、因果循环,以及角色在“天圆地方”宇宙中,无处可逃的挣扎与抉择。

《大状王》剧照(图片由西九文化区管理局提供)

色调运用极为克制

而对于灯光设计,杨子欣同样坚守著“留白”理念。在《大状王》的舞台上,色调的运用极为克制而精准,几乎可以概括为“青黛赤金”,有鬼魂阿细的青绿、现实世界的冷蓝、反派的赤红与象征希望的金光。“我不算用很多颜色,但每种颜色都经过细致控制。”

她解释,灯光设计完全服务于音乐和故事节奏:“谁出场、焦点是谁,我就用光带他出来。但其他人是否完全隐形?要看到多少?这些都需要精准调校,让观众能舒服地跟随故事。”

内地巡演考验“三位一体”默契

《大状王》剧照(图片由西九文化区管理局提供)

要实现如此精密的舞台调度,依靠的是天衣无缝的团队合作。“我们经常说团队像‘三位一体’,”黄逸君笑言,“大家都很清楚自己什么时候该出手,什么时候该退后,让位给演员或音乐。”

张正和则坦言,双旋转台的做法在香港比较少见,幸好时间与资源充足:“我们在排练室里就已经有旋转台可以测试,可以准确到‘去到多少秒、转到多少度’,这些事一定要有时间才能做到。”

《大状王》剧照(图片由西九文化区管理局提供)

这种精准,就延伸到对不同演员组合的微调上,随著梁仲恒、袁浩杨等新卡司的加入,舞台也随之改变。“他们对戏的节奏,会影响我们打灯的时机和画面的构成。”每一场演出,都是一次与演员的共同创作。

剧目在上海、北京一票难求,网上甚至出现“华语音乐剧之光”、“中国音乐剧T0”等赞誉,但掌声背后是巨大的挑战。“内地场地大很多,几乎一半的灯光都要重新调整,”杨子欣说,“但我们偏偏不想做一个‘简约版’。既然所有设计都和剧情扣得那么紧,我们就力求复刻每一个细节。”这份坚持,最终让非粤语区的观众,也能跨越语言的隔阂,同步感受到这部香港原创作品中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