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香港首位LOEWE工艺奖决赛入围者吴颕贤 新作亮相典雅艺博

撰文: 梁嘉欣
出版:更新:

【专访/艺术/工艺】在当代工艺的世界里,有一个奖项被誉为“工艺界的奥斯卡”,它代表著全球手工艺创作的最高殿堂之一,那就是LOEWE罗意威基金会工艺奖。每年,它从世界各地数千名顶尖创作者中,遴选出30位入围者。

木艺家吴颕贤(Didi Ng)(摄:黄宝莹)

而就在不久前,这个名单上,迎来了史上首位来自香港的决赛入围者,他就是木艺家吴颕贤(Didi Ng)。他将坚硬的木材,雕刻成布料褶皱的形象,颠覆人们对材质的想像,也征服了国际评审的眼光。

今年秋天,这位在国际舞台上声名鹊起的艺术家将“回家”。他将在城中艺术盛事《典亚艺博2025》(Fine Art Asia)的首届“工艺当下”(CRAFT Now)展亭中,举行他本年度在香港的首次展览。在展览前夕,我们与这位刚从赫尔辛基回港的艺术家进行了一场对话,探索他入围LOEWE工艺奖决赛的经历、创作理念以及对工艺的理解。

一通来自LOEWE的“诈骗电话”

每个创作者的生涯,或许都需要一个被世界看见的契机。对Didi而言,这个契机来得有点戏剧性。

吴颕贤是史上首位来自香港的LOEWE罗意威基金会工艺奖决赛入围者(摄:黄宝莹)

“其实很意外,”谈及入围LOEWE工艺奖决赛的经历,Didi忆述,“他们是用电话通知的。当时我正在芬兰的工作室埋头苦干,电话响起,对方说:‘你好,我们是西班牙LOEWE打来的。’”他眼中闪过一丝慧黠,“老实说,我第一反应是,这听起来很像诈骗电话。”

直到对方清晰地告知他已入围最终30人名单,作品将直接运往马德里展出时,他才意识到,这通电话并非恶作剧,而是来自国际顶级工艺殿堂的入场券。“那一刻的反应是完全没有想过的,”他坦言,“因为之前也参加过几届,没想到今年能入围。”这份来自国际的肯定,不仅为他的艺术生涯打开了更广阔的大门,也成为他今年回到香港展览的重要催化剂。

为典亚艺博而生的新作

Didi这次回到香港,为《典亚艺博》的“工艺当下”展亭带来了四件作品。“这次带来的作品,可以说是《Pleats》(褶皱)系列的一个延续和拓展。”Didi向我们介绍道。焦点之一,是一张名为《Pleats Bench No. 3》的长凳。它延续了系列标志性的褶皱质感,却以家私的形式呈现,邀请观众在欣赏其雕塑美感的同时,也能想像与之互动的可能。

吴颕贤新作《Pleats Vase No. 14》(摄:黄宝莹)

另一件瞩目的作品,是高达92公分的《Pleats Vase No. 14》。这件作品是Didi为典亚艺博特别创作,是他同系列中尺寸较大的作品之一,其流畅线条与巨大的体量感,将木材的表现力推向了新高度。此外,还有一件小型的花瓶和一对挂墙雕塑,共同构成了他这次“回家”展览的内容。

劈开、倾听、再重组

看著Didi的作品,几乎所有人脑中都会浮现同一个问题: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吴颕贤新作《Pleats Vase No. 14》(摄:黄宝莹)

Didi揭开了谜底,“它是由一块木板,顺著纹理劈开,再重新拼接组合而成的。”这个过程,与其说是雕刻,不如说是一种解构与再造。Didi解释,他会先选定一块木板,这块木板的高度,基本就决定了花瓶的高度。

然后,他会像劈柴一样,将木板劈成许多带有自然断裂面的细长木条。“我怎么拼接这些木条,作品的最终形态就会跟著改变。我的目的不是想把它‘雕’成某个特定的形状,而是想在拼接时,既保留树木纤维最原始、最自然的肌理,同时你又知道这是人手制作的痕迹。”

吴颕贤新作《Pleats Vase No. 14》(摄:黄宝莹)

这种创作方法,源于他的创作理念:“在锯木厂,一棵圆筒形的树干被切割成一片片方形的木板,这是一个工业化的过程,它拿走了木材原本的有机性。我的工作,就是想将这部分被拿走了的‘自然性’带回来。”这是一种充满敬意的“人为干预”,目标不是征服材料,而是帮助材料“回家”,回到它更本真的状态。

从香港到芬兰

吴颕贤在一次偶然机会下决定到芬兰阿尔托大学(Aalto University)留学。(摄:黄宝莹)

Didi对木材的深刻理解,与他从香港移居芬兰的经历密不可分。“在香港,所有木材都是进口的,你会觉得它很珍贵。但在芬兰,木材是最主要的自然资源,非常普遍。”他回忆道,芬兰人对木材有种“尘归尘,土归土”的豁达,这种观念让他得以摆脱束缚,更大胆地去实验。“物料更容易取得,让我有更多自由度去试错。”

他前往芬兰的初衷,源于对家私设计的热爱。“我本来的志向是做家私设计,但香港基本上没有这个工种。”一次偶然,他在杂志上看到芬兰阿尔托大学(Aalto University)学生的作品,深受震撼,便下定决心远赴求学。“当时想,如果学校收我,我就去读书;不收我,我就继续打工。”

左起:艺术公关文嘉麒、典雅艺博总监及联席主席郑维扬、吴颕贤以及典亚艺博创办人及联席主席黑国强(摄:黄宝莹)

幸运的是,他被录取了。然而,读了两年家私设计后,他发现自己内心深处更向往雕塑创作。恰逢新冠疫情爆发,学校停课,Didi却因为在工作室兼任师傅,拥有一把能自由出入的“金钥匙”。那段时间,成了他意想不到的“闭关修炼”期。“我可以在工作室里,不受打扰地发展自己的创作,”那段经历,为他日后独特的艺术风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标志性的《Pleats》系列,正是在硕士论文的研究过程中诞生的。“芬兰的研究确认过程可以长达四年,让我有充足的时间慢慢发展。”他从研究木材的质感开始,从一块块饰板(Panel),到最终创作出第一个器皿(Vessel),“我将每一个实验作品都视为一件最终作品,但每一件都会有微妙的改变。”从No. 1到今天展出的No. 14,这个系列记录了他与木材对话、共同进化的完整轨迹。

艺术家?设计师?还是工匠?

看著Didi的作品,人们很难简单地将其归类,是家私、工艺品还是艺术品?那么,Didi自己如何定义身份?

吴颕贤表示自己同时涉足家私、工艺品以及艺术品多个领域(摄:黄宝莹)

“我每样都会做,但会分得很开。”他的回答很清晰。“对我来说,艺术是由内到外的。你对世界有感悟,认为世界需要知道这个讯息,于是你把它传达出去。而设计是由外到内的,例如椅子最重要是让人坐,它有一个很明确的外部目的。”

他认为这两者之间存在重叠的模糊空间,而“工艺”(Craft)则是支撑这一切的基石。“像《Pleats》系列,我会视它为偏向艺术的雕塑,但它需要工艺去支撑。没有精湛的工艺,这件事是成就不了的。”他并不试图模糊界线,而是在每个领域中,都以最真诚的态度去探索。

吴颕贤认为《Pleats》系列是偏向艺术的雕塑(摄:黄宝莹)

访问的最后,我们问了他一个或许有点“老土”的问题:对于香港有志于创作的年轻人,你有什么建议?Didi笑了,坦诚地说:“我的答案可能也很老土。”他认真道:“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做艺术,了解自己这件事很难做到,而且要花极多的时间。还有,天赋关系不大,‘坚持’才是最重要的。真的。”

Didi的作品将于10月4日至7日于《典亚艺博》展出,对其作品感兴趣的读者,也可以关注他的社交媒体,了解更多。

【活动详情】
名称:典亚艺博 2025
场地: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展览厅 1E
日期:2025年10月4日至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