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门水塘《唯水是问:隐藏于香港水务历史的人和事》|开卷乐
社企创办人Ling与土木工程师陈子浩、黄曦诺及从事文字工作的蔡元贵,合写了《唯水是问:隐藏于香港水务历史的人和事》一书,介绍香港水务历史和发展。
文:香港电台开卷乐|原题:城门水塘《唯水是问:隐藏于香港水务历史的人和事》(下)
香港电台文教组节目《开卷乐》逢周六晚上8时30分至9时,港台第二台播出。节目重温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
完善供水系统
二十世纪初,香港人口暴增,政府急切发展大型水务系统。水务局助理工程师韩德臣将焦点落在城门谷,因为大帽山山麓没有遮挡,能有效收集雨水,山上众多溪流,水源充沛,故建议在城门谷建设水塘,将山上原水输送到九龙等地供更多居民使用,也借此完善全港的供水系统。这个城门谷计划先在大帽山北、东、南至西南山麓,合共选出九个地点兴建水塘,再以由北向南流的输水道,由九龙接收水塘收集得来的原水,再到石梨贝滤水厂过滤,经海底管道,最后直到港岛的配水库。
计划的第二期为兴建城门水塘主坝。水坝一般是由土石建成的土坝,或是以混凝土建成的混凝土坝,城门水塘大坝却是用砂、大石及混凝土复合物料组成。城门水塘的选址曾发生轻微地震,可能危及水坝结构安全。水坝设计者W. Binnie利用铜片互扣混凝土板,砌成水坝上游面的挡水部件;下方则以混凝土板连接“混凝土止推承座”和大石,再利用大石以反作用力支撑总体结构,防止水坝移位。中间的虚位则以砂砾填补,增加物料接触面,令内部结构均匀受力,确保水坝稳固。水坝内设检查通道,让工作人员定期进入检查水坝结构。Ling形容这是一项非常浩大的工程,其所采用的技术更是前无古人,获誉为“亚洲第一坝”。
克服热带疾病
城门水塘工程并不简单,除了要克服地势问题外,更需应付热带疾病。由于城门谷的地形易积水洼,造成蚊虫滋生,Ling指当时负责建城门水塘的外聘工程师G.B. Gifford Hull在新加坡吸收了当地的经验,发现工人们的健康是工程进度的关键,因此当时多项水务工程中,只有城门谷工程将防治疟疾费用纳入预算,工程更预先建设一套防疟疾的排水系统,并建造工地医院。医院设有病床和驻场医护,适时为染病的工人提供治疗。只要工人得到及时治疗,工程进度便免受影响。
水务背后趣事
除了认识水务工程外,书中亦记录了不少香港水务背后的故事。城门水塘原本的名字叫做“银禧水塘”,一九三五年兴建水塘时适逢英皇佐治五世登基二十五周年,殊不知在一年后,当水塘建成了,但英皇却驾崩,最终“银禧水塘”这个名字被弃用。
又如在部份居于港岛中西区己连拿利居民的集体回忆中,该带地区称为“铁岗”,这可能源自当年连接己连拿利交界的干德道一处负责供应食水予中区的地标式巨型铁水缸群,以“铁缸”作为非官方称呼,其后亦因“铁缸”误写成“铁岗”。这些水务故事向读者展示了香港水务历史的不同面貌。
(本文原刊于报章专栏《开卷乐》,此为加长,图片及标题为编辑所拟,本文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