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林则徐之三:从西安到天山的远征|林则徐:虎门销烟以外

撰文: 转载
出版:更新:

林则徐一生几经波折,既是虎门销烟的改革者,也是矢志报国的流放者。

1842 年,道光二十二年,年近六十的林则徐由销烟英雄变罪臣,被贬戍新疆伊犂效力 赎罪;他带病启程,由西安出发,踏上前往新疆的征途。在这条横贯中原与西域的古 道上,他翻山越岭、途经关隘,穿过沙漠与雪原,亦在孤寂与信念之间,完成了人生 一次壮烈的修行。
文、图:香港电台

(图:香港电台)

西安:从京官到罪臣的转折

道光二十二年春,林则徐第二次来到长安。十五年前,他曾任陕西按察使,后被调离; 如今故地重临,已是罪臣之身。离开安定门的那一天,他在城楼上留下一首诗——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图:香港电台)

此诗后被广为传颂,也成了他一生的信念写照。那时的他,刚亲历国门被迫开启, 《南京条约》签订的消息远在路途传来,山河形势已非昔日。林则徐深感忧愤,却无 怨言。对他而言,流放伊犁并非惩罚,而是再度为国尽力的开始。

师友之谊:王鼎以死相谏

林则徐的孤勇背后,有与之共守信念的友人。

他的师友王鼎,陕西蒲城人,道光年间任军机大臣,曾是道光皇帝的讲官。二人相差 十七岁,却惺惺相惜。当清廷议和签订《南京条约》、追究战败责任时,王鼎力陈不 可弃林则徐,并上奏直言:“条约不可轻许,恶例不可轻开,穆不可任,林不可弃 也。”奏章无效,他以死明志。

与林则徐亦师亦友的王鼎向朝廷力争复用林则徐不果,最终以死明志。 (图:香港电台)

林则徐得知噩耗后,在日记中写下:“伤心知己千行泪,洒向平沙大漠风。”诗句短 而烈,悲而壮,一如两人一生的交谊——同为国事忧,终以生命相知。

嘉峪关:国殇之地的沉思

自西安启程后,林则徐一路向西,穿越关中平原、跨黄河、经兰州,终抵嘉峪关。

这里是明长城最西端的雄关,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林则徐在《出嘉峪关感赋》 中写道:“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

昔日象征固若金汤的关隘,在他眼中已成微尘。

走过这一步,他身后是千里华夏,前方则是茫茫沙海。就在这时,《南京条约》割让 香港的消息传来。一纸条约,揭开国运转折,他却只能默然西行。

嘉峪关的风声浩荡,墙上书著“天下第一雄关”六字,如今依旧。历史在此凝固,却 也留下他深深的凝望。

星星峡:沉默的诗

由嘉峪关再西行,是星星峡。

峡谷狭长,群山夹峙,风声如雷。古人称此“一峡锁万峰”,自汉以来,张骞出使、 玄奘取经、左宗棠平乱、林则徐西行,皆途经此地。

(图:香港电台)

林则徐在日记中记录了行旅艰辛:路险石多,住宿艰难,终宿于居民九家之一的小屋 中。奇的是,他并未留下诗句。清人多于此地吟诗抒情,而他选择沉默——不为寒苦 鸣叹,不为孤旅自怜。对林则徐而言,漫天风雪不过旅途一段,他的目光早已越过山 峦,指向更遥远的边疆。

哈密:为民昭正的清官

踏入新疆东门哈密后,历史的篇章展开另一面。

1845 年,林则徐第三次抵达哈密,途中遇上百多名百姓拦路喊冤,控诉当地回王伯锡 尔贪暴侵地。林则徐下车细询、查卷验帐,终揭其侵占土地之事。结果,伯锡尔被迫 归还一万余亩耕地,并协助官府开渠屯田。

当地史料记载,经此一案,边疆政务顿清,百姓感颂。 (图:香港电台)

林则徐以行动证明——即使身被贬谪,仍视公义为首务。这种“不因境遇而忘职责” 的心志,成了边陲官箴的典范。

瞭墩烽燧:风沙中的守护

离开哈密,林则徐沿古驿道西行,夜宿瞭墩。这里昔日是通往吐鲁番前的最后驿站, 亦为古代军事烽燧所在。日记中记载:“宿于凉州人旅舍,明日修车为备。”

今日的瞭墩烽燧,只余断墙残垣。当地文保员买买提·艾力在此守护二十余年,说: “这是国家遗址,我守著它,心里安。”夜色降临,烽燧的洞口仍能见风沙穿行的痕 迹。昔日报警传烟之地,已无战火,却仍有人为文化的火光驻守。

林则徐当年暂宿于此,如今留下的,是另一种延续——平凡之人对历史的守望。

翻越天山:与雪对笑

越过瞭墩后,前路即是天山。冬雪覆地,风如锋刃。日记中记述:“马没蹄,人没 踝。”然而在极寒与孤绝之中,林则徐写下了最开阔的一首诗:

“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图:香港电台)

诗句中没有抱怨,只有与天地的对话──他笑对雪山,并非轻狂,而是胸怀的解脱。 经历流放、病榻、风霜之后,他再见雪峰,已无怨怼,唯余从容与信念。

今日翻过天山公路,仍能见峰顶银光。当年的官道不再,亦不需再以马车为宿,但那 份超越苦难的意志,仍震撼人心。

乌鲁木齐:信念的延续

翻越天山后,前方便是乌鲁木齐——林则徐日记里称作“迪化”。这里是他流放之路 的终点,也是新篇章的开始。新疆大学历史学者周轩教授研究林则徐四十余年,总结 其“四大贡献”:一是报国之志不移; 二是关注边防远见; 三是伊犁修渠、南疆勘地 之功;四是文学思想的深化。

周教授形容:“他可以选择无为度日,却仍以实际行动报国;身陷低谷,仍立心为 公。”说到动情处,教授的眼中泛泪,“读他诗文时,会看到一个不肯倒下的灵魂— —那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这份评价,也许正是林则徐留给后世最真切的启示。

(图:香港电台)

从西安至伊犁,四千余里路途,历时 122 天。林则徐以被贬之身,走成了一个民族的 背影。这段路,是肉身的流放,也是信念的远征;是苦难的命途,亦是精神的洗炼。

天山积雪千年不化,正如他所代表的信念——不改其志,无惧其路。 纵身陷逆境,仍以其一生践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信念。 ---

香港电台历史人文纪录片《林则徐:虎门销烟以外》逢星期六晚上 8 时 30 分,在港台 电视 31 播映。港台网站(tv.rthk.hk)及流动程式“RTHK 电视”同步播出节目及提 供重温。
节目详情 : https://www.rthk.hk/tv/dtt31/programme/linzexudocumentaryseries

(图片及标题为编辑所拟,本文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