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港人心中的村校故事《村声回响:聆听香港村校记忆》|开卷乐

撰文: 开卷乐
出版:更新:

自七十年代起,香港村校数量从三位数开始下降,现时只有少于二十间。致力于乡村文化保育与艺术实践的史嘉茵,花了十多年的时间走访村校,撰写《村声回响:聆听香港村校记忆》一书,记录了香港村校给我们诉说的历史。书中特别收录了三十间村校校歌歌词。每首校歌,都是一代人的故事。

《村声回响:聆听香港村校记忆》(封面)

香港电台文教组节目《开卷乐》逢周六晚上8时30分至9时,港台第二台播出。节目重温 : rthk.hk/radio/radio2/programme/bookview

村校的历史变迁

有“弯曲之岛”之称的吉澳,位于沙头角以东,是香港最北面的离岛,占地面积有二点三五平方公里,在六十年代足以容纳近五千名居民,如今岛民数目只有大概五十名。

沿沙滩后的小径走,不久会见到荒废的吉澳公立学校。(颜铭辉摄)

吉澳公立学校历史悠久,见证着香港历史的变迁,也能代表香港各间村校的里程。早在1910年代,吉澳居民自资创立“卜卜斋”(即传统私塾)并聘请老师,令岛上儿童得以接受教育。直到三十年代,吉澳乡绅向政府申请资助,成功将学堂转型为公立学校,建校资金由政府及村民一同承担,吉澳公立学校便正式成立,成为岛上唯一一所学校。到六十年代,是吉澳公立学校的辉煌时期,收生总数达九百名学生,当中客家人、渔民出身的学生数量占大比数。师生同在吉澳居住,岛上的学习景象相当热闹。

然而,这种盛况只维持到七十年代中。香港农业在这个时期面临多重困难,留下来的居民也愈来愈少,香港的村校亦开始渐渐式微。吉澳公立学校因为收生不足,最终于2005年停办,成为一代人的时代记忆。

渔民子弟的学校

鸭洲故事馆由已荒废的鸭洲渔民子弟学校改建而成。(叶家豪摄)

六十年代,也是香港渔业的巅峰时期。渔民一家生活于船上。渔民子女随家人出海作业,没法固定地到学校学习。于是,香港鱼类统营处便于大埔、西贡、筲箕湾、赤柱等地的海湾设立渔民子弟学校,为他们提供学习机会。除了是渔民的直属后代子女,渔民子弟学校也会接受陆上的学童入读。《村声回响》一书便记述了一位既非客家人,也非属渔民的孩子入读这所学校的温馨故事。

新旧校歌反映城市转型

坪洋公立学校位于打鼓岭,是史嘉茵第一间接触的村校。此校对她的影响非常深远:“我们自认为对这间学校的校歌简直是倒背如流了,但当我们召集了各代校友一起录制这首校歌时,在练习期间,现场有几位年纪较大的旧生突然说:‘我们的校歌不是这样唱的呢。’我当场感到难以置信。”

坪洋公立学校(坪洋公立学校旧生会FB)

随时代变迁,校歌歌词也要与时并进。比较新旧版本,坪洋公立学校校歌有数处改动,其中一项是由“萃集农庄子弟”改成“萃集勤劳子弟”,反映着地区发展和香港历史的变迁。打鼓岭曾是香港农业发展蓬勃之地,在以农为本的时代,许多学龄孩子会帮忙务农,所以旧版校歌“农庄子弟”所指的就是校生;然而,七八十年代的工业时期,香港农业式微,勤劳工作成了在社会生活的最大本领,是以新版校歌歌词改成“勤劳子弟”。

由村校开展的故事

吉澳的客家村和渔民村具有文化历史意义。(周令知摄)

《村声回响》除了记录各区村校的历史演变,还有不少人物的故事。吉澳水陆一家,分成客家村和渔民村,两村文化不同,村民互相排斥,产生许多隔阂和冲突。这两条村的现任村长分别是客家人及渔民的后代。虽然身份不同,命运仿似要他们走上“不和”之路,二人却在吉澳公立学校认识,一同念书、玩耍,关系十分友好。他们现在双双成为村长,维护着自己的家,更连系村内水陆居民,化解多代以来的矛盾。学校为他们带来的,不仅是知识,还有一段珍贵的情谊,体现校歌歌词中“水陆一心”的精神。

因收生不足,令香港的村校越来越少,但这却绝不代表村校的使命将走到终点,其教育精神仍以不同的形式传承着。而除了上文提及的吉澳之外,还有坪洋、火炭、葵涌、粮船湾等地的村校故事,等待读者发掘及感受个中情怀。

(本文原刊于报章专栏《开卷乐》,此为加长版。图片及标题为编辑所拟,本文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