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最神秘的“乾隆花园” 百年来首现真容

撰文: 当代中国
出版:更新:

在紫禁城内,有一座隐藏了百年的宁寿宫花园,它是乾隆皇帝晚年生活构建的理想居所,近一个世纪以来,始终蒙着神秘面纱。
适逢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这座被誉为18世纪中国皇家建筑典范的“乾隆花园”,终于首次对外开放。一起推开历史大门,探寻一代帝王的极致审美。

乾隆的颐养之所 宁寿宫花园四进院落 各具特色

宁寿宫花园采用四进院落布局,图为花园鸟瞰示意图。(故宫博物院/当代中国授权)

宁寿宫花园,坐落于紫禁城宁寿宫区(今故宫博物院珍宝馆)西北隅,修建于1772至1776年间,由乾隆皇帝亲自设计及下令营建,作为他归政后的颐养之所,故又称“乾隆花园”。

尤爱江南雅韵的乾隆,将江南工匠请到宁寿宫中,精心构筑起27座亭台楼阁,贯穿于四进院落中,每一院的布局都各具特色。

古华轩是宁寿宫花园第一进院的主体建筑,正面悬挂着乾隆御笔的“古华轩”木匾,建筑倚古楸树而建,整体古朴素雅。(故宫博物院/当代中国授权)
古华轩内天花别具一格,采用卷草、花卉图案的楠木贴雕工艺,虽不如彩绘贴金般艳丽,但却极具立体感。(故宫博物院/当代中国授权)
禊赏亭,位于宁寿宫花园第一进院落西侧,以竹纹贯穿内外设计,灵感源自《兰亭集序》中的“茂林修竹”。(视觉中国/当代中国授权)
禊赏亭内,有一条蜿蜒曲折的石渠,名叫流杯渠,取“曲水流觞”之意。(故宫博物院/当代中国授权)

走进宁寿宫花园第一进院,主体建筑是“古华轩”,因院中一棵古楸树得名。东边有“承露台”,西边是“禊赏亭”,内有弯曲的水渠。院中假山与小径交错,东南角还藏着一个由曲廊和小亭围起来的幽静角落。

垂花门后便是第二进院,这里布局规整,以“遂初堂”为正房,两侧有配房,由走廊连接成三合院。院内点缀着玲珑湖石和少许花木,显得十分雅致。

穿过遂初堂,便进入了以山景为核心的第三院,这里仿佛一片微缩山水,峰峦起伏,谷深洞幽,山间还架有天桥与“耸秀亭”。院落北有“萃赏楼”,西有“延趣楼”,东南山脚下坐落了“三友轩”。

遂初堂,是宁寿宫花园第二进院落的主体建筑,外檐布满苏式彩画,穿厅而过可到第三院落。(视觉中国/当代中国授权)
耸秀亭,坐落于宁寿宫花园的第三进院落,登亭可俯瞰园内外景致。(故宫博物院/当代中国授权)
萃赏楼,位于宁寿宫花园第三进院落北面,外檐有苏式彩画装饰。(故宫博物院/当代中国授权)
符望阁是宁寿宫花园第四进院落的主体建筑,屋檐、屋脊部分有蓝色琉璃瓦件装饰,其余为黄色琉璃瓦,是园内最高大的建筑。(故宫博物院/当代中国授权)

最后一进院落的主角,是宏伟的“符望阁”。其南面的假山上,立着一座造型别致的“碧螺亭”,亭南有小虹桥与第三院的“萃赏楼”相连,布置精妙无比。

宁寿宫花园虽只有6,000多平方米,在紫禁城中堪称精巧,却集江南园林的秀雅与皇家气韵于一身,匠心独具,在中国乃至世界古典园林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天工匠心”主题展览 看宁寿宫花园的修复之路

“天工匠心”展览中,特别陈列了按原工艺、用材料复制的宁寿宫花园整体烫样。(故宫博物院/当代中国授权)

从2000年开始,故宫博物院与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开始携手推进宁寿宫花园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将花园里所有建筑重新修葺,重现其历史辉煌。

目前,故宫只对外开放宁寿宫花园第一、二进院落,并在遂初堂和东西配殿展出“天工匠心——宁寿宫花园的历史与守护”主题展览,不仅展现了修复工作的卓越成果,更展示了花园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天工匠心”展览中,特别陈列了按原工艺、用材料复制的宁寿宫花园整体烫样。(故宫博物院/当代中国授权)
“天工匠心——宁寿宫花园的历史与守护”主题展览设立在遂初堂和东西配殿。(故宫博物院/当代中国授权)
“天工匠心——宁寿宫花园的历史与守护”主题展览设立在遂初堂和东西配殿。(故宫博物院/当代中国授权)

展览共分为“倦勤隐趣”和“故苑新生”两个单元,前者通过动画长卷与珍贵档案,向重现宁寿宫花园从构思到落成的历程;后者则通过实物展品和纪录片,展示园内精湛的工艺、修复技术及不为人知的故事。

作为中国古代造园艺术的巅峰之作,宁寿宫花园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段可以走入的历史。它凝聚了乾隆皇帝的美学理想,见证了二百余年的岁月流转,也承载着当代文物守护者的匠心与智慧。

本文获“当代中国”授权刊出,欢迎关注:https://www.ourchinastory.com/

延伸阅读:我们的故宫|养心殿——清代皇帝最爱的“蜗居”